返回 大汉帝国风云录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青梅煮酒 → 董卓进京述论[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文心阁小说]https://m.wenxinge5.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及闻东方兵起,惧,……欲徙都长安。”一些学者由此推断:董卓决策迁都,一是迫于关东兵的压力,二是担心白波军切断退路。我认为,这第二条理由是难于成立的。
    《后汉书献帝纪》系白波军攻河东、牛辅击白波二事于中平六年十月;而关东州郡起兵反抗董卓、董卓杀弘农王二事,则在次年即初平元年正月。《献帝纪》载当月大事又有:“白波贼寇东郡”。白波军兴于白波谷,诸史皆谓谷在西河〔30〕,唯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将其标在河东,似不确。河东横亘于洛阳、长安之间,西河在其北部,东郡则在洛阳以东的兖州境内。董卓?酿迁都时,白波军已经转战东郡,对于董卓西迁的路线,并不构成直接的威胁。
    《三国志武帝纪》载:董卓将献帝迁往长安,他本人则“留屯洛阳”。袁绍诸军分据河内、酸枣等处。“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当时关东方面总兵力达十万以上〔31〕,却畏惧董卓而不敢出战,说明董卓军队的战斗力相当强大。另据同书《孙坚传》:“卓遣步骑数万人逆坚,”又知董卓的兵力已远远超过刚到洛阳时的三千步骑。该传注引《山阳公载记》录董卓语曰:“关东军数败矣,皆畏孤,无能为也。”并未把袁绍之辈放在眼里。既然如此,他何以又非要撤离洛阳不可呢?
    此时董卓的军队大致由四部分人组成:一是跟随他进京的凉州兵;二是丁原旧部的并州兵;三是何进、何苗兄弟二府(大将军、车骑将军府)之兵;四是进京后陆续招纳、补充之兵。其中,董卓真正信赖的凉州兵仅三千人。
    董卓所率凉州之兵,本来远不止三千。《后汉书董卓传》记中平二年(公元185年)董卓在凉州,“将兵三万讨先零羌”。同书《皇甫嵩传》载中平五年董卓与皇甫嵩“各率二万”,共拒王国。又《董卓传》载灵帝“拜卓为并州牧,令以兵属皇甫嵩。”董卓拒绝交出军权,“于是驻兵河东,以观时变”。《后汉纪》则谓卓“选五千骑,将自河津渡”。到他自河东入朝,“步骑不过三千”,兵力只有在凉州时的十分之一了。董卓就任并州牧之前上书,有“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弥久,恋臣畜养之恩,为臣奋一旦之命”数语〔32〕。这批凉州部曲既然如此留恋故主,何以最后又纷纷弃董卓而去呢?
    由以上记载可知,董卓越往东走,跟随他的凉州兵就越少。这说明凉州兵不愿脱离本土,尤其不愿脱离关西。董卓上书谓其部下为“湟中义从及秦胡兵”。另据《后汉书段?獯?罚夯傅垩屿渌哪辏ü??61年),?饨?颁抑幸宕印碧稚蜇抵钋迹?耙宕右劬茫?稻上纾?韵し磁选!蔽一骋啥?拷?┦北?比窦酰?彩怯捎诹怪荼?傲稻上纭彼?隆@肟??康牧怪荼?欠穹祷亓怪荩?坏枚??5?兰扑?谴蠖嗳灾土粼诠芈ひ淮?!度??尽范?考凹众即?憾?勘簧保??嘀罱?浴拔???ǔ稹蔽????渲谧陨露?鳎?八?谑毡??戎脸ぐ玻?谑?嗤颉薄U馐?嗤蛑谥?校?芸赡芫陀杏攵?俊跋噌蛎志谩保??治丛?嫫浣?┑摹按笮∈孔洹薄V辽傥颐侵?溃??吭诠匚鞯纳??陀跋欤?朐诠囟?遣荒芡?斩?锏摹
    所以,董卓在面临关东诸军的压力时,自然会选择迁都长安的方案,期待重新以关陇为依托,实现与其凉州旧部的会合,从关中乃至凉州本土直接获得兵源。董卓到达长安之后,究竟补充了多少兵力,并无明确记载。诸史谓董卓经略关中,自云:“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33〕准备凭藉关中之兵,与关东势力分陕而治,他在洛阳那种“恐惧不宁”的心态一扫而光,其收关陇之兵为己所用的目的,似乎已经达到。这又从一个侧面,显示出董卓政权的地域性特征。
    (二)王允之谋及其背景
    董卓死于王允之谋。王允之谋的执行者是吕布等一批并州武士,此事进而导致并州与凉州人的血腥对抗。但王允之谋的基本背景,既不是并州与凉州人的地域冲突,也不是并州与凉州武将的权力争夺,而是党人名士与董卓政权矛盾的延续。
    (1)党人名士入关意在追随献帝皇统
    王允在政变成功后,告诫其党羽说:“关东举义兵者,皆吾徒耳。”此话耐人寻味。众所周知,鼓动、领导关东州郡反对董卓的核心人物,即王允所谓“关东举义兵者”,大多为汉末党人名士。而王允其人,同样也是一位颇具影响的大名士。上引王允之言,就明确将起兵抗拒董卓的关东党人名士,称为自己的同类。
    相反,王允对于参与密谋的并州人吕布,却有另外一种看法。《后汉书王允传》谓允“素轻布,以剑客遇之”,反映出二者人物层次的差别,以及由此造成的隔膜。这与王睿“以〔孙〕坚武官,言颇轻之”,情形非常相似。《三国志吕布传》又云:“司徒王允以布州里壮健,厚接纳之。”王允为实现其政变计划,暂时抛弃成见,殷勤接纳“州里壮健”吕布,并不意味着他改变了对吕布之流的评价。
    王允之谋并非一起孤立的事件,在吕布刺杀董卓之前,长安朝廷中已多次出现针对董卓的密谋。据《后汉书》、《三国志》,先后参与其事者,有司徒王允、司空荀爽、卫尉张温、执金吾士孙瑞、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孚、司隶校尉黄琬、黄门侍郎荀攸、尚书郑泰、议郎何?等多人。他们既是党人名士〔34〕,又是西京士大夫集团的中坚分子。问题在于,王允、荀爽等一批党人名士,在关东州郡起兵之后,何以未能加入“关东举义兵者”的阵营,而是跟着董卓跑到关西去了呢?
    王允等党人名士入关的原因比较复杂,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决心追随献帝的皇统。上节已说明:废少立献虽系董卓所为,但献帝的名分一经确定,在士大夫们心中就难于动摇。诸史谓袁绍得以起兵冀州,又有赖于东郡太守桥瑁,“诈作京师三公移书与州郡”。这份伪造的文书言及“天子危逼,企望义兵”,正是借助献帝名义,号召关东州郡讨逆〔35〕。
    曹操斥责袁绍等人拥立刘虞,已见前引。刘虞本人对称帝一事也是严辞拒绝,《后汉书》本传载其言曰:“天下崩乱,主上蒙尘”,“宜共戮力,尽心王室,”表达了继续翼戴献帝的心迹,与曹操可谓不谋而合。而且至曹操“将迎天子”之际,袁绍亦转念“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36〕由此可见,献帝在东汉末年特殊的政治地位,暂时是无人可以取代的。
    所以,只要董卓依旧维持献帝的皇统,就会有一批党人名士与之合作,至少能够继续留在其政权之中。我们的问题是,王允、荀爽等人既然同意与董卓一道入关,入关之后,何以又迫不及待地策划反对董卓的密谋呢?
    (2)董卓“篡逆已兆”是王允密谋的重要背景
    在王克、荀爽以及许多党人名士看来,董卓入关后对待献帝的态度,是有所变化的。《后汉书王允传》:允至长安,“见卓祸毒方深,篡逆已兆”,遂与黄琬等“谋共诛之”。所谓“篡逆已兆”,就是说发现了董卓篡夺皇位的征兆,这无疑是一项严重的指控。那么,董卓的“篡逆”,是否确有其事呢?
    《袁绍传》载董卓提议废少立献时又表示:“刘氏种不足复遗。”胡三省评论此事,谓“卓意欲废汉自立”〔37〕。袁绍当时对董卓说:“汉家君天下四百许年,恩泽深渥,兆民戴之来久,”竭力为汉家法统辩护。我想袁绍并非无的放矢,他已看透董卓的野心,于是警告其不要觊觎神器。然而,董卓毕竟保留了一位刘姓的天子,所以我们尚未从更多的士大夫那里,听到袁绍这一类影射“篡逆”的议论。
    我怀疑是董卓入关以后的某些做法,引起了西迁的党人名士的警觉和反感。本文第一节引述《续汉书》及《袁山松书》,谓董卓以“功德无殊,而有过差”为由,废除和、安、顺、桓四帝的尊号。灵帝的庙号,则未见史载,也许此前被董卓以同样的理由废除,抑或根本就未曾议定。汉末党人名士的清议运动,虽然表达了对当时腐败政治的不满,但直言批评东汉皇帝者却并不多见。董卓则不仅提出和帝以下诸帝“功德无殊,而有过差”,又公开贬去他们的庙号。这显然是一项非常之举,可能会被党人名士视为否定东汉皇统,乃至“废汉自立”的先兆。
    《后汉书董卓传》:卓至长安,“遂僭拟车服,乘金华青盖,爪画两?,时人号‘竿摩车,言其服饰近天子也。”《三国志董卓传》注引《魏书》作“言其逼天子也。”《后汉纪》作“言逼上也。”据《续汉书舆服志》,此车应为皇太子所乘〔38〕。董卓在舆服方面的僭越行为,似不限于“竿摩车”一端,而且此事已招致朝野间普遍的非议〔39〕。
    董卓西迁时又自尊为太师,号曰尚父,位在诸侯王上〔40〕。《史记齐太公世家》“师尚父”条裴?引刘向《别录》曰:“师之,尚之,父之,故曰师尚父。”董卓以太公望吕尚自况,张扬出凌驾汉帝的气势。《三国志董卓传》谓迁都以后,“公卿见卓,谒拜车下,卓不为礼”。由董卓这类违反礼制的举动,可见其俨然是以王者自居的。《董卓传》又说他改变成规,“召呼三台尚书以下自诣卓府启事”,在制度上已明显超越宰相职责,严重地侵犯了皇权〔41〕。
    《后汉书董卓传》又曰:“〔卓〕宗族内外,并居列位。其子孙虽在龆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这与迁都之前“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的局面,形成极大的反差。董卓强化其家族在长安政权中的权势,董氏子弟纷纷加官晋爵,地位之?@赫,一时大有超越皇族之势。
    凡此种种,均可能成为王允、荀爽等人的口实。党人名士们一旦确认董卓“篡逆已兆”,就会迅速行动起来,携手捍卫献帝法统与汉家社稷。在此形势下,反对董卓的密谋便接踵而至了。
    董卓被杀后,李?嘀罱?垂コぐ病3窍葜?保?啦既巴踉侍油?囟??踉蚀鹪唬骸叭裘缮琊⒅?椋?习补?遥?嶂?敢病H缙洳换瘢?蚍钌硪运乐?3?⒂咨伲?盐叶?眩?俾夜睹猓?岵蝗讨?E?π还囟?罟??谝怨?椅?睢!薄?2〕此所谓“关东诸公”,指起兵关东的党人名士。联系前引王允“关东举义兵者,皆吾徒”之言,可知当时分处关东、关西的党人名士,往往具有共同的政治理想。所谓“勤以国家为念”,就是要为汉室效忠,他们甚至不惜“奉身以死之”。
    我们还可以举出一个关东方面的例子。就在?獯ㄜ魉?嫦椎廴牍氐耐?荒辏?闯跗蕉?辏ü??91年),爽从子??诙?す楦讲懿佟\??舨懿俅创笠担?熬傧陀媚埽?底淅鞅??龌?⒉撸?鞣ニ目耍?炷芤匀跷?浚??椅?危??痔煜露?衅浒恕薄?3〕,堪称曹魏建国之元功,已为人所熟知。然而,据《三国志荀???罚弧啊步ò病呈?吣辏??训任教?嬉私?艄???盼?肝铮?哉檬庋??芤宰????晕??姹拘艘灞?钥锍?????艺曛?希?赝巳弥?怠>?影?艘缘拢?灰巳绱恕L?嬗墒切牟荒芷健????骋杂寝啊!蓖醴蛑?鄞耸略疲骸熬盼??樾耍??跏现?谏缫崖伲?薄?4〕指明其为曹操“代汉自立”之第一步。荀??虏懿俣??嗄辏?贾沼帧耙怨?椅?睢薄!抖镣??邸肪砭潘担骸霸??撸?僦?背迹?劣诖勰娑?拟鹧善洳荒??笾坑乙芬酝銎渖怼!庇炙邓?八渲?劳鲋?诿冀蓿??荒茏约骸!避??肫涫甯杠魉??约安斡敕炊远?棵苣钡钠渌?橙嗣?浚?笔彼淙皇粲诙粤⒌挠?荩???嵌源?懿佟⒍?俊按勰妗敝?俚奶?龋?词侨绯鲆徽薜摹
    余论
    董卓进京,彻底剥夺了汉帝、太后残余的权威,摧毁了腐朽衰落的旧皇权,使困扰东汉社会百年之久的宦官、外戚专权问题,初步得到了解决。董卓及其凉州武人集团,在东汉帝国崩离之际得以发挥关键作用。究其原因,似取决于他们特殊的地域、文化乃至民族背景。
    余英时先生指出:东汉政府将羌人安置于帝国境内,造成了凉州等边疆地区汉人的“蛮夷化”〔45〕。余氏所谓“蛮夷化”,相当于本文讨论的“羌胡化”。而本文一个基本结论就是:包括董卓集团主要成员在内的凉州武人阶层,缺乏学术而擅长武力,明显带有“羌胡化”的倾向。
    唯其如此,董卓在以强力手段颠覆东汉皇权的同时,又完全破坏了最基本的社会秩序。凉州秦胡兵肆虐于洛阳,在关东地区引起广泛的恐慌和敌意。董卓敢于行废立之事,敢于逼太后归政,敢于挟献帝迁都,敢于黜汉帝尊号,动摇东汉国本,开启代汉过程的第一步;却又无法长期立足关东,无法“移神器于己家”,完成代汉过程的第二步。他的活动,只是为曹操等关东势力开?了道路。
    曹操由讨董卓起家,实际上又继承了董卓的政治遗产。应劭称董卓“百官总已,号令自由”〔46〕;范晔则云:“自许都以后,权归曹氏,天子总己,百官备员而已。”〔47〕董卓、曹操皆以宰相的身分,挟天子以令诸侯。黄山谓曹操“甘心为卓之所为”,正是抓住了问题的本质。
    陈寅恪先生将魏晋统治者曹、司马二氏,划分为“非儒家的寒族”与“儒家豪族”〔48〕。我想说明的是,曹操出身寒族,却周旋于党人名士之间,与儒家豪族人物,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他精通兵家韬略,又留意于儒学名教。“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交替为用,相得益彰〔49〕。所以,曹操不仅得到非儒家寒族的支持,而且得到众多儒家豪族的支持,其政权具有比董卓政权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曹操在政治上的成就,也大大超过董卓。他利用虽无权威却仍为名义所在的汉天子,树立了足以威慑、统制北方的新皇权,进而为曹魏代汉奠定了基础。
    最后附带指出,董卓代表凉州及西北边郡武人集团的利益,而在他执政期间,尤其是迁都关中之后,整个武人阶层的政治、社会地位,都有显着的提高。曹操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与群雄逐鹿中原。在曹氏政权之下,武人阶层仍得以长盛不衰。此事影响所及,魏晋之际的大族名士,为获得政治上的发达,及维持家族的显贵地位,亦纷纷担任武职,追求军功,“儒家豪族”呈现令人瞩目的武人化倾向。司马氏灭蜀之役,邓艾、钟会二士争功。邓艾是寒族武人,钟会则为大族名士。至于河内司马懿,虽以文学起家,却又长年征战,凭借军功营作家门,最终取得代魏的资本,更是“儒家豪族”武人化的典型例证。
    注释:
    〔1〕
    据《后汉书董卓传》,董卓欲行废立,卢植表示异议,遂有此言。
    〔2〕
    《三国志袁绍传》注引《献帝春秋》所载袁绍之语。
    〔3〕
    《后汉书董卓传》谓卓“集群僚于崇德前殿,遂胁太后,策废少帝”。《集解》引王补曰:“此卓矫董太后策也。”其时董太后已死数月,且《三国志董卓传》注引《献帝起居注》所载策文,又有“永乐太后(即董太后)暴崩,众论惑焉”之语,故为董卓所胁之太后,只能是何太后,而不是董太后。王说有误。
    〔4〕
    太后临朝居南宫,永安宫位于北宫的东北,靠近上东门处。参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论》二“东汉的都城(雒阳)”。
    〔5〕〔6〕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六、七。
    〔7〕
    见《后汉书皇甫嵩传》、《三国志贾诩传》注引《九州春秋》。
    〔8〕
    见《三国志武帝纪》及注引《九州春秋》。
    〔9〕〔12〕
    唐长儒:《东汉末期的大姓名士》(载《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
    〔10〕
    《后汉书皇甫嵩传》皇甫嵩语。
    〔11〕
    《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曹操语。
    〔13〕
    《后汉书窦武传》:武“召会北军五校士数千人”,与宦官王甫之兵对峙阙下。而“营府素畏服中官,于是武军稍稍归甫。”窦武本人最终也被迫自杀。
    〔14〕
    《三国志董卓传》。
    〔15〕
    见《三国志皇甫嵩传》。
    〔16〕
    《后汉书皇甫嵩传》: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征嵩为城门校尉。长史梁衍劝嵩以所率三万精兵,迎接献帝,征讨董卓。“嵩不从,遂就征”。
    〔17〕
    《通鉴》卷六八建安二十四年“臣光曰”。
    〔18〕
    《后汉书》、《三国志》董卓传。又裴松之引《英雄记》云:“卓欲震威,侍御史扰龙宗诣卓白事,不解剑,立挝杀之,京师震动”。
    〔19〕
    《后汉书郑泰传》泰谓董卓“讨灭宦竖”云云,似为溢美之辞。但同书《董卓传》载梁衍劝说皇甫嵩与袁绍夹击董卓,复谓“汉室微弱,阉竖乱朝,董卓虽诛之,而不能尽忠于国”,乃是来自敌对一方的声音,可信程度颇高。据知世人已将袁绍等人“讨灭宦竖”之功,一并归在董氏名下。
    〔20〕
    《后汉书董卓传》:“灵帝寝疾,玺书拜卓为并州牧,令以兵属皇甫嵩。卓复上书言曰:‘……天恩误加,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弥久,……乞将之北州,效力边垂。于是驻兵河东,以观时变”。
    〔21〕
    见邢义田《“秦胡”小议─读新出居延汉简札记》。
    〔22〕
    《御览》卷六九九引《风俗通义》。
    〔23〕
    蔡琰:《悲愤诗》。此诗真伪,史家历来有争论。今从郭沫若说,见郭氏《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
    〔24〕
    《三国志董卓传》注引《英雄记》:“李?啵?钡厝恕!
    〔25〕
    《三国志董卓传》谓牛辅有“素所厚友胡赤儿等五六人”,据《后汉书董卓传》注引《献帝纪》,“友胡”应为“支胡”之讹。
    〔26〕
    参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卷第十一章。
    〔27〕
    《后汉书何进传》:“遂西召前将军董卓屯关中上林苑,……使武猛都尉丁原烧孟津。”
    〔28〕
    《三国志董卓传》注引《九州春秋》。《后汉书董卓传》文略同。
    〔29〕〔48〕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第一篇。
    〔30〕
    见《后汉书》灵帝纪、董卓传,及献帝纪注引薛莹《后汉书》。
    〔31〕
    《后汉书袁绍传》:袁绍诸将“众各数万”;《三国志武帝纪》:张邈诸军“兵十余万。”
    〔32〕〔47〕
    《后汉书董卓传》。
    〔33〕
    《后汉书》、《三国志》董卓传。
    〔34〕
    参见《后汉书》、《三国志》王允等人本传。
    〔35〕
    《后汉书袁绍传》:“桥瑁乃诈作三公移书,传驿州郡,说董卓罪恶,天子危逼,企望义兵,以释国难。”
    〔36〕
    见《后汉书袁绍传》。
    〔37〕
    《通鉴》卷五九中平六年八月胡注。
    〔38〕
    《续汉书舆服志》:“皇太子、皇子皆安车,朱班轮,青盖,剑拆华蚤,黑??文,画?文?,金涂五末。皇子为王,锡以乘之,故曰王青盖车。”
    〔39〕
    《后汉书蔡邕传》:邕谓董卓曰:“前春郊天,公奉引车驾,乘金华青盖,爪画两?,远近以为非宜。”可知西京士大夫对此,普遍是不满的。
    〔40〕
    《三国志》、《后汉书》董卓传及杭世骏引《虞荔鼎录》。
    〔41〕
    《通鉴》卷六○初平六年胡注曰:“三台:尚书台、御史台、符节台也。《晋书》曰:《汉官》: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是为三台。”我认为“三台”在此似指三台之率,即尚书令、御史中丞、谒者仆射。尚书令职掌,据《汉旧仪》作“主赞奏,封下书。”可知其本应直接面见皇帝,上传下达。董卓召呼尚书令诸官诣太师府启事,以天子地位自居,无疑是对皇权的僭越行为。
    〔42〕
    事具《后汉书王允传》。
    〔43〕
    《通鉴》卷六六建安十七年“臣光曰”。
    〔44〕
    《读通鉴论》卷九“献帝”之一。
    〔45〕
    说详《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译本第六章。
    〔46〕
    《续汉书五行志》刘昭注引《风俗通义》。
    〔49〕
    据《三国志武帝纪》注引《荀??鸫?罚????氩懿俜锤蔡致勖?痰奈侍狻\??恍腹拇道裱Ы袒??逃伞叭寮液雷濉敝?沂辣尘笆谷弧6?懿俚比致碣刨獭⒘⒐α⑹轮?剩?诹⒌铝⒀砸辔锤彝?场K?瞿接菟粗?敖袒?鞣ィ?⑹倍?谩保?馕渲?巴陡杲惨眨?⒙砺鄣馈保?硇挠凇巴醯懒郊谩钡木辰纾?攵?磕酥疗渌?胺侨寮业暮?濉保?质怯刑烊乐?鸬摹

青梅煮酒 → 董卓进京述论[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