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诗词一万首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5章 孙绰《游天台山赋》[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文心阁小说]https://m.wenxinge5.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潺流淌,“醴泉”指甜美的泉水,“涌溜”描绘出泉水流动的状态。此句从风与泉的角度,通过嗅觉和听觉描写,展现出天台山仙都宜人的气候和清幽的环境,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nbsp51.nbsp建木灭景于千寻,琪树璀璨而垂珠。
    nbspnbsp解析:nbsp“建木灭景于千寻”,传说中的建木高耸入云,千寻之高都看不到它的影子,“灭景”指看不见影子,形容建木极高,“千寻”表示极高的程度;“琪树璀璨而垂珠”,玉树光彩夺目,垂挂着如珠般的果实或花朵,“璀璨”突出琪树的光彩,此句描绘出天台山仙都中神树的奇异与华丽,进一步强化了仙境的奇幻色彩。
    nbsp52.nbsp王乔控鹤以冲天,应真飞锡以蹑虚。
    nbspnbsp解析:nbsp“王乔控鹤以冲天”,传说中的仙人王乔驾驭着仙鹤直冲云霄,“控鹤”即驾驭仙鹤;“应真飞锡以蹑虚”,“应真”指罗汉,他们手持锡杖飞行在空中,“飞锡”指僧人持锡杖云游,“蹑虚”表示在空中行走。此句通过引用王乔和罗汉的传说,展现出天台山仙都中仙人的神奇活动,增添了浓厚的神话色彩,表明这里是仙人出没的仙境。
    nbsp53.nbsp骋神变之挥霍,忽出有而入无。
    nbspnbsp解析:nbsp此句描述仙人展现出神妙变化,动作迅速,“骋神变之挥霍”,“骋”有施展之意,“挥霍”形容迅速变化的样子;“忽出有而入无”,仙人能够突然从有形的世界进入到无形的境界,体现出仙人神通广大,变化莫测,进一步渲染了天台山仙都的神秘奇幻氛围,也反映出作者对这种超凡境界的惊叹与向往。
    nbsp54.nbsp于是游览既周,体静心闲。
    nbspnbsp解析:nbsp“于是游览既周”,作者在天台山仙都的游览已经结束,“体静心闲”,身体得到放松,心境也变得闲适悠然。此句表明作者在历经奇妙的游历后,身心都达到了一种宁静愉悦的状态,体现出这次游历对作者心灵的滋养和放松作用。
    nbsp55.nbsp害马已去,世事都捐。
    nbspnbsp解析:nbsp“害马已去”运用了“害群之马”的典故,这里指心中的杂念、烦恼如同害马一样已经去除;“世事都捐”,世间的俗事都被抛却。此句表达出作者在天台山的游历中,心灵得到净化,摆脱了尘世杂念和俗事的困扰,达到了一种超脱的精神境界。
    nbsp56.nbsp投刃皆虚,目牛无全。
    nbspnbsp解析:nbsp此句运用了《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典故,“投刃皆虚”,像庖丁解牛一样,刀刃总是能在牛体的空隙中运行,“目牛无全”,看到的牛不再是完整的牛,而是牛体的筋骨结构。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在经历天台山的游历和精神洗礼后,对事物的认知更加透彻,能够洞察本质,体现出一种智慧的提升和精神境界的升华。
    nbsp57.nbsp凝思幽岩,朗咏长川。
    nbspnbsp解析:nbsp“凝思幽岩”,作者在幽静的山岩边凝神思考,“朗咏长川”,对着长长的河流高声吟咏。此句描绘出作者在游历结束后,沉浸在对天台山的感悟之中,通过思考和吟咏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展现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精神状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58.nbsp尔乃羲和亭午,游气高褰。
    nbspnbsp解析:nbsp“尔乃”为承接连词,“羲和亭午”,羲和是神话中太阳的驾车者,这里表示太阳到了中午,“亭午”即中午时分;“游气高褰”,空中的雾气高高地散开,描绘出中午时分天气晴朗,雾气消散的景象,为下文描写法鼓振响、众香扬烟等场景营造出一个开阔明朗的背景。
    nbsp59.nbsp法鼓琅以振响,众香馥以扬烟。
    nbspnbsp解析:nbsp“法鼓琅以振响”,佛寺的法鼓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琅”形容声音清脆;“众香馥以扬烟”,各种香料燃烧时香气浓郁,烟雾升腾,“馥”表示香气浓郁。此句从听觉和嗅觉的角度,描绘出一幅庄严而神秘的宗教场景,暗示天台山不仅有自然美景和仙境氛围,还蕴含着深厚的宗教文化气息。
    nbsp60.nbsp肆觐天宗,爰集通仙。
    nbspnbsp解析:nbsp“肆觐天宗”,作者尽情地瞻仰天神,“肆”有尽情之意,“觐”为拜见;“爰集通仙”,于是与众多的仙人相聚,“爰”为于是,“集”表示聚集。此句体现出作者仿佛在天台山进入了一个与神灵、仙人沟通交流的神圣境界,进一步强化了天台山的神秘与超凡地位。
    nbsp61.nbsp挹以玄玉之膏,嗽以华池之泉。
    nbspnbsp解析:nbsp“挹以玄玉之膏”,作者汲取玄玉般的膏液,“挹”为汲取;“嗽以华池之泉”,用华池的泉水漱口,描绘出作者在这超凡境界中,享用着神奇的物质,象征着作者在精神和身体上都得到了滋养,体现出天台山所代表的超凡世界对作者的恩泽。
    nbsp62.nbsp散以象外之说,畅以无生之篇。
    nbspnbsp解析:nbsp“散以象外之说”,仙人或神灵向作者讲述超越物象之外的深奥道理,“象外”指超越事物表象;“畅以无生之篇”,以关于无生(佛教概念,指事物的本质没有生灭变化)的篇章让作者心情舒畅。此句表明作者在天台山不仅领略了自然和仙境之美,还聆听了高深的哲理,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和提升。
    nbsp63.nbsp悟遣有之不尽,觉涉无之有间。
    nbspnbsp解析:nbsp此句表达作者对有无之理的感悟。“悟遣有之不尽”,作者领悟到想要完全摒弃“有”是不可能的,因为“有”是现实存在的基础;“觉涉无之有间”,同时也感觉到在追求“无”的过程中,是存在着一定的间隙和困难的。体现出作者对玄学中有无观念的深入思考,展现出其在精神探索上的深度。
    nbsp64.nbsp泯色空以合迹,忽即有而得玄。
    nbspnbsp解析:nbsp“泯色空以合迹”,作者领悟到要消除“色”(物质现象)与“空”(佛教认为物质现象虚幻不实的本质)的差别,使二者合而为一;“忽即有而得玄”,忽然在“有”之中领悟到了深奥的玄理。此句融合了佛教和玄学的思想,表明作者在天台山的游历和感悟中,达到了一种对世界本质的深刻理解,实现了思想上的升华。
    nbsp65.nbsp释二名之同出,消一无于三幡。
    nbspnbsp解析:nbsp“释二名之同出”,解释“有”与“无”这两个名称虽不同,但根源相同,这是对玄学有无同源思想的阐释;“消一无于三幡”,“三幡”在佛教中指色、空、观,作者通过对有无的思考和对佛教观念的融合,消除了对“一”(可理解为绝对的本体或本质)的执着,达到了一种更加超脱和圆融的思想境界。
    nbsp66.nbsp恣语乐以终日,等寂默于不言。
    nbspnbsp解析:nbsp“恣语乐以终日”,作者可以整天尽情地谈论这些快乐之事,分享自己的感悟;“等寂默于不言”,但同时也明白,即便不说话,保持沉默,也同样能达到一种宁静的境界。此句体现出作者对言语与沉默关系的理解,无论是表达还是沉默,都能实现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展现出一种豁达超脱的心态。
    nbsp67.nbsp浑万象以冥观,兀同体于自然。
    nbspnbsp解析:nbsp“浑万象以冥观”,作者将世间万物融合在一起,默默地观察和体悟;“兀同体于自然”,最终与自然浑然一体,达到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此句为全文的思想总结,表明作者在天台山的游历过程中,从对自然景观、仙境的欣赏,到对玄理的思考和领悟,最终实现了与自然的深度融合,完成了一次精神的升华之旅。
    nbsp……
    nbsp句译:
    nbsp1.nbsp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
    nbsp天台山,大概是山岳中神奇秀丽的一座山。
    nbsp2.nbsp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
    nbsp渡海可到方丈、蓬莱等仙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等名山。
    nbsp3.nbsp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
    nbsp这些地方都是道家圣贤往来游赏、教化之处,是神仙居住的洞府。
    nbsp4.nbsp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矣。
    nbsp天台山那高峻到极致的形态,祥瑞美好的特质,汇聚了山海间所有瑰丽丰富的景致,尽显人间与仙境的壮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5.nbsp所以不列于五岳,阙载于常典者,岂不以所立冥奥,其路幽迥。
    nbsp它之所以没有被列入五岳,在常规典籍中缺乏记载,难道不是因为它所处之地幽深奥秘,道路曲折遥远。
    nbsp6.nbsp或倒景于重溟,或匿峰于千岭。
    nbsp它的山峰倒影有时能映现在深海之中,有时又隐藏在千山万岭之间。
    nbsp7.nbsp始经魑魅之涂,卒践无人之境。
    nbsp起始要经过鬼怪出没的路途,最终踏入渺无人烟的境地。
    nbsp8.nbsp举世罕能登陟,王者莫由禋祀。
    nbsp普天下很少有人能够攀登上去,帝王也无法前往祭祀。
    nbsp9.nbsp故事绝于常篇,名标于奇纪。
    nbsp所以,它的事迹在一般篇章中没有记载,名字却在奇异的记述中标示出来。
    nbsp10.nbsp然图像之兴,岂虚也哉!
    nbsp然而,描绘天台山的图像出现,难道是毫无根据的吗!
    nbsp11.nbsp非夫遗世玩道,绝粒茹芝者,乌能轻举而宅之?
    nbsp如果不是超脱尘世、研习道学、辟谷食芝的人,谁能轻易飞升而栖居于此呢?
    nbsp12.nbsp非夫远寄冥搜,笃信通神者,何肯遥想而存之?
    nbsp如果不是寄情高远、潜心探寻、笃信大道、与神相通的人,怎么会遥念遐想而铭记于心呢?
    nbsp13.nbsp余所以驰神运思,昼咏宵兴,俛仰之间,若已再升者也。
    nbsp我因此心神飞驰,日夜思索,朝夕之间,仿佛已经两次登上天台山了。
    nbsp14.nbsp方解缨络,永托兹岭。
    nbsp我正要解脱世俗的束缚,永远寄身于这座山岭。
    nbsp15.nbsp不任吟想之至,聊奋藻以散怀。
    nbsp由于抑制不住对天台山的吟咏遐想,姑且挥笔铺辞以抒发情怀。
    nbsp16.nbsp太虚辽阔而无阂,运自然之妙有,融而为川渎,结而为山阜。
    nbsp宇宙辽阔无边,自然孕育出奇妙万物,它们融合形成河流,凝聚构成山岳。
    nbsp17.nbsp嗟台岳之所奇挺,实神明之所扶持。
    nbsp可叹天台山出奇挺拔,实在是有神灵在扶持。
    nbsp18.nbsp荫牛宿以曜峰,托灵越以正基。
    nbsp它背靠牵牛星宿而使山峰闪耀,依托灵秀的越地而奠定根基。
    nbsp19.nbsp结根弥于华岱,直指高于九疑。
    nbsp它扎根深厚超过华山、泰山,高耸的山峰直插云霄,比九疑山还高。
    nbsp20.nbsp应配天于唐典,齐峻极于周诗。
    nbsp按照《唐典》,它应与天匹配;与《周诗》中描绘的峻极之山相比,也毫不逊色。
    nbsp21.nbsp邈彼绝域,幽邃窈窕。
    nbsp天台山那遥远的地方,深邃幽静。
    nbsp22.nbsp近智以守见而不之,之者以路绝而莫晓。
    nbsp浅陋的人凭借固有的见识而不去探寻,前往的人又因道路断绝而不能知晓其中奥秘。
    nbsp23.nbsp哂夏虫之疑冰,整轻翮而思矫。
    nbsp我嘲笑那些如同夏天的虫子怀疑冰存在的人,整理轻翅想要高飞。
    nbsp24.nbsp理无隐而不彰,启二奇以示兆。
    nbsp真理不会隐藏而不彰显,它开启两种奇异景象作为征兆。
    nbsp25.nbsp赤城霞起而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
    nbsp赤城山如霞云升起作为标志,瀑布飞流而下划分道路。
    nbsp26.nbsp睹灵验而遂徂,忽乎吾之将行。
    nbsp看到这些灵验的景象后我就决定前往,转眼间我即将出发。
    nbsp27.nbsp仍羽人于丹丘,寻不死之福庭。
    nbsp我要追随仙人到丹丘,寻找那长生不老的福地。
    nbsp28.nbsp苟台岭之可攀,亦何羡于层城?
    nbsp如果能够攀登上天台山,又何必羡慕那层城仙境呢?
    nbsp29.nbsp释域中之常恋,畅超然之高情。
    nbsp我要解脱尘世中常常留恋的东西,畅快地抒发超脱世俗的高尚情怀。
    nbsp30.nbsp被毛褐之森森,振金策之铃铃。
    nbsp我身披质朴厚重的粗布衣服,晃动着金属手杖,发出铃铃的声响。
    nbsp31.nbsp披荒榛之蒙茏,陟峭崿之峥嵘。
    nbsp我拨开茂密杂乱的草木,攀登高峻陡峭的山崖。
    nbsp32.nbsp济楢溪而直进,落五界而迅征。
    nbsp我渡过楢溪后径直向前,经过不同地方快速前行。
    nbsp33.nbsp跨穹隆之悬磴,临万丈之绝冥。
    nbsp我跨越高悬弯曲的石级,面临万丈深渊。
    nbsp34.nbsp践莓苔之滑石,搏壁立之翠屏。
    nbsp我行走在长满莓苔的滑石上,攀爬如屏风般陡峭直立的绿色山崖。
    nbsp35.nbsp揽樛木之长萝,援葛藟之飞茎。
    nbsp我抓住向下弯曲树木上的长藤萝,借助葛藟细长的茎蔓攀爬。
    nbsp36.nbsp虽一冒于垂堂,乃永存乎长生。
    nbsp虽然冒着靠近屋檐般的危险,但为了能够获得长生,一切都值得。
    nbsp37.nbsp必契诚于幽昧,履重险而逾平。
    nbsp只要在内心深处与这神秘的追求真诚契合,即便踏上充满重重艰险的道路,也会觉得道路如同坦途。
    nbsp38.nbsp既克隮于九折,路威夷而修通。
    nbsp终于成功登上曲折的山路后,原本曲折漫长的道路变得通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39.nbsp恣心目之寥朗,任缓步之从容。
    nbsp我尽情享受心境的开阔、视野的明朗,从容不迫地缓慢行走。
    nbsp40.nbsp藉萋萋之纤草,荫落落之长松。
    nbsp我依靠在茂盛纤细的草地上,在高大稀疏的松树树荫下休憩。
    nbsp41.nbsp觌翔鸾之裔裔,听鸣凤之嗈嗈。
    nbsp我看见鸾鸟轻盈优雅地飞翔,听到凤凰和谐悦耳地鸣叫。
    nbsp42.nbsp过灵溪而一濯,疏烦想于心胸。
    nbsp经过灵溪时在溪水中洗涤,疏解心中的烦恼思绪。
    nbsp43.nbsp荡遗尘于旋流,发五盖之游蒙。
    nbsp在灵溪的旋流中荡涤尘世的烦恼,开启摆脱五种烦恼迷惑的心境。
    nbsp44.nbsp追羲农之绝轨,蹑二老之玄踪。
    nbsp我追寻伏羲氏、神农氏的超凡事迹,追随老子、老莱子的深奥踪迹。
    nbsp45.nbsp陟降信宿,迄于仙都。
    nbsp经过几天的上下行走,历经两夜后,终于到达了仙都。
    nbsp46.nbsp双阙云竦以夹路,琼台中天而悬居。
    nbsp两座如宫殿般的建筑高耸入云,夹立在道路两旁,华丽的楼台悬在天空之中。
    nbsp47.nbsp朱阁玲珑于林间,玉堂阴映于高隅。
    nbsp红色的楼阁在林间精巧细致,玉饰的殿堂在高处的角落隐隐映衬。
    nbsp48.nbsp彤云斐亹以翼棂,皦日炯晃于绮疏。
    nbsp红色的云霞绚烂飘动,如同为窗户的棂格增添羽翼,明亮的太阳光辉透过雕花的窗户闪耀。
    nbsp49.nbsp八桂森挺以凌霜,五芝含秀而晨敷。
    nbsp八棵桂树高大挺拔,不畏寒霜,五种灵芝蕴含灵秀之气,在清晨绽放。
    nbsp50.nbsp惠风伫芳于阳林,醴泉涌溜于阴渠。
    nbsp温和的春风在向阳的树林中停留,使林中充满芬芳,甘甜的泉水在背阴的沟渠中潺潺流淌。
    nbsp51.nbsp建木灭景于千寻,琪树璀璨而垂珠。
    nbsp传说中的建木高耸入云,千寻之高都看不到它的影子,玉树光彩夺目,垂挂着如珠般的果实或花朵。
    nbsp52.nbsp王乔控鹤以冲天,应真飞锡以蹑虚。
    nbsp仙人王乔驾驭着仙鹤直冲云霄,罗汉手持锡杖飞行在空中。
    nbsp53.nbsp骋神变之挥霍,忽出有而入无。
    nbsp仙人尽情施展神妙迅速的变化,突然从有形的世界进入到无形的境界。
    nbsp54.nbsp于是游览既周,体静心闲。
    nbsp在天台山的游览结束后,我身体放松,心境闲适。
    nbsp55.nbsp害马已去,世事都捐。
    nbsp心中的杂念已去除,世间的俗事都被抛却。
    nbsp56.nbsp投刃皆虚,目牛无全。
    nbsp像庖丁解牛一样,刀刃总能在空隙运行,看牛不再是完整的牛(而是牛体的筋骨结构)。
    nbsp57.nbsp凝思幽岩,朗咏长川。
    nbsp我在幽静的山岩边凝神思考,对着长长的河流高声吟咏。
    nbsp58.nbsp尔乃羲和亭午,游气高褰。
    nbsp接着,太阳到了中午,空中的雾气高高地散开。
    nbsp59.nbsp法鼓琅以振响,众香馥以扬烟。
    nbsp佛寺的法鼓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各种香料燃烧时香气浓郁,烟雾升腾。
    nbsp60.nbsp肆觐天宗,爰集通仙。
    nbsp我尽情地瞻仰天神,于是与众多的仙人相聚。
    nbsp61.nbsp挹以玄玉之膏,嗽以华池之泉。
    nbsp我汲取玄玉般的膏液,用华池的泉水漱口。
    nbsp62.nbsp散以象外之说,畅以无生之篇。
    nbsp仙人向我讲述超越物象之外的深奥道理,用关于无生的篇章让我心情舒畅。
    nbsp63.nbsp悟遣有之不尽,觉涉无之有间。
    nbsp我领悟到想要完全摒弃“有”是不可能的,感觉到在追求“无”的过程中存在着间隙。
    nbsp64.nbsp泯色空以合迹,忽即有而得玄。
    nbsp我消除“色”与“空”的差别,使二者合而为一,忽然在“有”之中领悟到了深奥的玄理。
    nbsp65.nbsp释二名之同出,消一无于三幡。
    nbsp我解释“有”与“无”这两个名称虽不同,但根源相同,通过对色、空、观的思考,消除对“一”的执着。
    nbsp66.nbsp恣语乐以终日,等寂默于不言。
    nbsp我可以整天尽情地谈论这些快乐之事,也明白即便不说话,沉默也同样能达到宁静的境界。
    nbsp67.nbsp浑万象以冥观,兀同体于自然。
    nbsp我将世间万物融合在一起,默默地观察和体悟,最终与自然浑然一体。
    nbsp……
    nbsp全译:
    nbsp天台山,大概算得上是山岳中神奇秀丽的佼佼者了。渡海可至方丈、蓬莱等仙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等名山。这些地方都是道家圣贤往来游历、教化众生之处,也是灵异仙人们栖息居住的洞府。天台山那高峻到极致的形态,祥瑞美好的景致,汇聚了山海间所有瑰丽丰富的景象,尽显人间与仙境的壮丽。
    nbsp它之所以没有被列入五岳,在常见典籍中也缺乏记载,难道不是因为它所处之地幽深隐秘,通往的道路又极为曲折遥远吗?它的山峰倒影有时能映现在深邃的大海之中,有时又隐匿于千山万岭之间。起始要经过鬼怪出没的路途,最终踏入渺无人烟之境。普天下很少有人能够攀登上去,帝王也无法前往祭祀。所以,它的事迹在一般篇章中难寻踪迹,名字却在那些记载奇异之事的书籍中标示出来。然而,描绘天台山的图像出现,又怎会是毫无根据的呢!如果不是超脱尘世、研习道学、辟谷食芝的人,谁能轻易飞升而栖居于此?如果不是寄情高远、潜心探寻、笃信大道且能与神相通的人,又怎会遥念遐想并铭记于心呢?我因此心神飞驰,日夜思索,朝夕之间,仿佛已两次登上天台山。我正要解脱世俗的羁绊,永远寄身于这座山岭。实在抑制不住对天台山的吟咏遐想,姑且挥笔铺辞以抒发情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宇宙辽阔无边,自然孕育出奇妙的万物,它们融合汇聚形成河流,凝聚堆积构成山岳。可叹天台山出奇地挺拔,实在是有神灵在背后扶持。它背靠牵牛星宿,使得山峰闪耀光辉,依托灵秀的越地奠定稳固根基。它扎根深厚,超过华山与泰山,高耸的山峰直插云霄,比九疑山还要高。依照《唐典》的标准,它应与天匹配;与《周诗》中描绘的峻极之山相比,也毫不逊色。
    nbsp天台山那遥远的地方,深邃而幽静。见识浅陋之人因守着固有观念而不愿前往探寻,即便有人想去,也会因道路断绝而无法知晓其中奥秘。我嘲笑那些如同夏虫般见识短浅、怀疑天台山神奇的人,如同鸟儿整理轻翅准备振翅高飞。真理不会隐藏而不彰显,天台山开启两种奇异景象作为征兆。赤城山如霞云般升起,好似树立起一座标志,瀑布飞流而下,仿佛划分出前行的道路。
    nbsp看到这些灵验的景象后,我即刻决定前往,转眼间我便踏上征程。我要追随仙人的踪迹前往丹丘,寻觅那长生不老的福地。倘若天台山能够攀登上去,又何必羡慕那层城仙境呢?我要解脱尘世中常常留恋的事物,畅快地抒发超脱世俗的高尚情怀。我身披质朴厚重的粗布衣服,晃动金属手杖,发出铃铃声响。我拨开茂密杂乱的草木,攀登高峻陡峭的山崖。渡过楢溪后径直前行,经过不同地方快速赶路。跨越高悬弯曲的石级,面临万丈深渊。行走在长满莓苔的滑石上,攀爬如屏风般陡峭直立的绿色山崖。抓住向下弯曲树木上的长藤萝,借助葛藟细长的茎蔓艰难攀爬。虽然冒着如靠近屋檐般的危险,但为了能够获得长生,一切都值得。只要内心深处与这神秘的追求真诚契合,即便踏上充满重重艰险的道路,也会觉得如履平地。终于成功登上曲折的山路后,原本曲折漫长的道路变得通畅起来。我尽情享受心境的开阔、视野的明朗,从容不迫地缓缓前行。依靠在茂盛纤细的草地上,在高大稀疏的松树树荫下惬意休憩。看见鸾鸟轻盈优雅地飞翔,听到凤凰和谐悦耳地鸣叫。经过灵溪时在溪水中洗涤一番,疏解心中的烦恼思绪。在灵溪的旋流中荡涤尘世的烦恼,开启摆脱五种烦恼迷惑的心境。我追寻着伏羲氏、神农氏的超凡事迹,追随老子、老莱子的深奥踪迹。
    nbsp经过几天的翻山越岭,历经两夜后,终于到达了仙都。只见两座如宫殿般的建筑高耸入云,夹立在道路两旁,华丽的楼台仿佛悬在天空之中。红色的楼阁在林间精巧细致,玉饰的殿堂在高处的角落隐隐映衬。红色的云霞绚烂飘动,如同为窗户的棂格增添羽翼,明亮的太阳光辉透过雕花的窗户闪耀。八棵桂树高大挺拔,不畏寒霜,五种灵芝蕴含灵秀之气,在清晨绽放。温和的春风在向阳的树林中停留,使林中充满芬芳,甘甜的泉水在背阴的沟渠中潺潺流淌。传说中的建木高耸入云,千寻之高都看不到它的影子,玉树光彩夺目,垂挂着如珠般的果实或花朵。仙人王乔驾驭着仙鹤直冲云霄,罗汉手持锡杖飞行在空中。他们尽情施展神妙迅速的变化,突然从有形的世界进入到无形的境界。
    nbsp在天台山的游览结束后,我身体放松,心境闲适悠然。心中的杂念已然去除,世间的俗事皆被抛却。此刻的我,就像庖丁解牛一样,已洞察事物本质。我在幽静的山岩边凝神思考,对着长长的河流高声吟咏。接着,太阳升至中天,空中的雾气高高散开。佛寺的法鼓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各种香料燃烧时香气浓郁,烟雾升腾。我尽情地瞻仰天神,与众多仙人相聚一堂。汲取玄玉般的膏液,用华池的泉水漱口。仙人向我讲述超越物象之外的深奥道理,用关于无生的篇章让我心情舒畅。我领悟到想要完全摒弃“有”是不可能的,感觉到在追求“无”的过程中存在着间隙。我消除“色”与“空”的差别,使二者合而为一,忽然在“有”之中领悟到了深奥的玄理。我明白了“有”与“无”这两个名称虽不同,但根源相同,通过对色、空、观的思考,消除对“一”的执着。我可以整天尽情地谈论这些感悟,也明白即便不说话,沉默同样能达到宁静的境界。我将世间万物融合在一起,默默地观察和体悟,最终与自然浑然一体。
    喜欢。

第135章 孙绰《游天台山赋》[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