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枣据《杂诗·其一》[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文心阁小说]https://m.wenxinge5.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杂诗·其一
nbsp枣据
nbsp吴寇未殄灭,乱象侵边疆。
nbsp天子命上宰,作蕃于汉阳。
nbsp开国建元士,玉帛聘贤良。
nbsp予非荆山璞,谬登和氏场。
nbsp羊质复虎文,燕翼假凤翔。
nbsp绩无分寸酬,以何报圣王。
nbsp……
nbsp赏析:
nbsp枣据的这首《杂诗·其一》是一首以政治时事与个人感慨为主题的诗歌,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关注以及对自身境遇的思考。
nbsp一、主题思想
nbsp1.nbsp反映国家局势与朝廷应对:诗的开篇“吴寇未殄灭,乱象侵边疆”,直截了当地点明了当时国家面临的严峻形势,东吴势力对边疆的侵扰使得局势动荡不安。随后“天子命上宰,作蕃于汉阳。开国建元士,玉帛聘贤良”,描绘了朝廷为应对危机,选派重臣前往边疆建立藩国,并积极招揽贤才的举措。这部分内容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对朝廷治理策略的认同,体现出诗歌的现实政治关怀。
nbsp2.nbsp抒发个人的自谦与责任感:从“予非荆山璞,谬登和氏场。羊质复虎文,燕翼假凤翔”开始,诗人笔锋一转,着重表达个人的心境。他以一系列自谦之词,将自己比作并非珍贵的荆山璞玉,又以羊披虎皮、燕借凤翔自比,深刻地表现出对自身才能的不自信,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以匹配所处的位置。然而,“绩无分寸酬,以何报圣王”一句,又将诗人内心的责任感和感恩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尽管自觉才疏,却渴望能有所作为,以报答君主的知遇之恩,凸显了诗人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
nbsp二、艺术特色
nbsp1.nbsp借事抒情,层次分明:诗歌先叙述国家面临的外部威胁以及朝廷的应对措施,为个人感慨的抒发营造了背景和氛围。然后通过对自身能力的自我剖析,自然地引出对如何报答君主的思考。借事抒情,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层次清晰,结构严谨,使诗歌的主题逐步深化。
nbsp2.nbsp巧用典故与比喻,生动形象:诗人运用和氏璧的典故,以“荆山璞”“和氏场”来表达自己对自身才能的评价,贴切而富有文化底蕴。“羊质复虎文,燕翼假凤翔”两个比喻更是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自认为德不配位、才不堪任的心境,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惶恐与不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nbsp3.nbsp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整首诗语言质朴无华,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堆砌,但却能准确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感。无论是对国家局势的忧虑,还是对自身境遇的感慨,都发自肺腑,真挚动人,展现出诗人诚恳的态度和深厚的情感。
nbsp……
nbsp解析:
nbsp1.nbsp吴寇未殄灭,乱象侵边疆。
nbspnbsp解析:此句直接点明当时的政治局势。“吴寇”指的是东吴政权的军事力量,在西晋时期,东吴与西晋对峙,时常侵扰边境。“殄灭”意为消灭、灭绝,表明东吴势力尚未被彻底清除。“乱象侵边疆”描绘了因吴寇的侵扰,边疆地区陷入混乱,百姓生活受到影响,国家安全受到威胁,为整首诗奠定了忧虑的基调,反映出国家面临的外患问题。
nbsp2.nbsp天子命上宰,作蕃于汉阳。
nbspnbsp解析:面对边疆的乱象,“天子”即西晋皇帝,做出决策,任命“上宰”。“上宰”通常指的是朝廷中地位尊崇、能力卓越的大臣。“作蕃于汉阳”表示派遣这位大臣到汉阳地区建立藩国,目的是在边疆地区构建军事防御屏障,抵御吴寇的侵扰。此句体现了朝廷对边疆危机的积极应对,通过委派重臣镇守要地,期望稳定局势,展现出国家治理的策略与决心。
nbsp3.nbsp开国建元士,玉帛聘贤良。
nbspnbsp解析:在汉阳建立藩国之后,紧接着进行一系列建设工作。“开国建元士”指的是为新建的藩国选拔优秀的人才,“元士”代表着德才兼备的贤能之士,这些人将成为藩国治理和发展
第244章 枣据《杂诗·其一》[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