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束皙《读书赋》[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文心阁小说]https://m.wenxinge5.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读书赋
nbsp束皙
nbsp耽道先生,nbsp荣华遗身。nbsp服膺坟典,nbsp偃仰卷舒。nbsp有若吕梁之夫,nbsp仰渊而企水;nbsp曦颜之徒,nbsp望岩而慕回。nbsp忽情想于古今,nbsp瞻形神于耳目。nbsp钦大圣之弘慈,nbsp悦至道之弥穆。nbsp每至若季春之始,nbsp肇发蛰之期。nbsp含冰涤冻,nbsp融雪涣澌。nbsp其气温,nbsp其光熙。nbsp和风起,nbsp甘露曦。nbsp正颜色,nbsp审威仪。nbsp迈仁里,nbsp游圣域。nbsp逍遥无事,nbsp幸为暇日。nbsp乃乘闲而靖思,nbsp玩坟籍以游目。nbsp于是耽道先生,nbsp道环枢中,nbsp绩神内照。nbsp耽嗜坟素,nbsp如味大牢。nbsp俯以察于地理,nbsp仰以观乎天文。nbsp观古今于须臾,nbsp抚四海于一瞬。nbsp道在迩而求诸远,nbsp事在易而求诸难。nbsp验名实之相符,nbsp校同异之所存。nbsp于是智者见之谓之智,nbsp仁者见之谓之仁。nbsp随其所好,nbsp求无不得。nbsp抱瓮而汲,nbsp不损其井;nbsp操觚染翰,nbsp不涸其源。nbsp是故重华咏《诗》以终己,nbsp仲尼读《易》于终身。nbsp原宪潜吟而忘贱,nbsp颜回精勤以轻贫。nbsp当涂而慕寂,nbsp居家而颐神。nbsp穷年没齿,nbsp不易其纯。nbsp此耽道先生之读书也。
nbsp……
nbsp赏析:
nbsp《读书赋》是束皙所作,以赋的形式深入展现了一位“耽道先生”对读书的热爱与钻研,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与独特的艺术特色。
nbsp一、思想内容
nbsp1.nbsp对道与经典的尊崇:“耽道先生,荣华遗身。服膺坟典,偃仰卷舒”,开篇便表明先生将道置于首位,摒弃荣华,全身心投入对古代经典的信奉与研读。“钦大圣之弘慈,悦至道之弥穆”进一步体现其对大圣之道的钦佩与对至道的喜爱,反映出当时文人对精神追求的重视,视探索真理、领悟大道为人生重要目标。
nbsp2.nbsp读书之乐与收获:先生读书如“吕梁之夫,仰渊而企水;曦颜之徒,望岩而慕回”,对知识充满渴望。读书不仅能“俯以察于地理,仰以观乎天文。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获取丰富知识,还能让不同人“随其所好,求无不得”,各有所悟。如“智者见之谓之智,仁者见之谓之仁”,体现读书对人思想的启迪与滋养,使人在精神层面得到满足与提升。
nbsp3.nbsp以读书修身养性:“正颜色,审威仪。迈仁里,游圣域”,表明读书影响先生的言行举止与品德修养,使其追求高尚道德境界。“原宪潜吟而忘贱,颜回精勤以轻贫。当涂而慕寂,居家而颐神”,借原宪、颜回等先贤事例,强调读书能让人超越物质困境,坚守内心宁静,注重精神富足,实现修身养性,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能保持纯真品性。
nbsp二、艺术特色
nbsp1.nbsp生动的比喻与用典:多处运用比喻,“如味大牢”将先生对典籍的喜爱比作对美味食物的享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其读书时的陶醉。用典丰富,“吕梁之夫”“曦颜之徒”“重华咏《诗》”“仲尼读《易》”“原宪潜吟”“颜回精勤”等典故,不仅使文章富有文化底蕴,还借助典故中人物对道或学问的执着,映衬先生对读书的热爱与专注,增强感染力与说服力。
nbsp2.nbsp细腻的环境描写烘托:“每至若季春之始……和风起,甘露曦”,描绘季春时节冰雪消融、风和日丽的美好环境。在此环境下先生“正颜色,审威仪……玩坟籍以游目”,以宜人的自然环境烘托先生读书时的闲适心境与愉悦氛围,使读者更易感受到先生读书的惬意与投入,增添作品的画面感与艺术感染力。
nbsp3.nbsp清晰的结构与严谨逻辑:文章先刻画耽道先生对道和经典的尊崇,接着描述其读书的收获与乐趣,最后阐述读书对修身养性的作用,结构清晰。在论述过程中,逻辑严谨,如从先生对读书的渴望,到读书带来的知识拓展与思想感悟,再到对品德修养的影响,层层递进,深入阐述读书的意义与价值,使读者能系统理解作者观点。
nbsp……
nbsp解析:
nbsp1.nbsp耽道先生,nbsp荣华遗身。
nbspnbsp解析:“耽道先生”点明文中主角,是一位沉醉痴迷于“道”的人有沉溺、专注之意,表明先生对“道”全身心投入。“荣华遗身”中,“荣华”指代功名利禄、荣华富贵,“遗”是遗弃、抛开,此句说明先生将荣华富贵置于身外,不被世俗物质所诱惑,突出其对精神追求的执着,为后文描述他专注读书做铺垫。
nbsp2.nbsp服膺坟典,nbsp偃仰卷舒。
nbspnbsp解析:“服膺”表示衷心信奉、铭记在心,“坟典”是“三坟五典”的简称,代指古代经典书籍。“偃仰卷舒”描绘先生读书时的状态,“偃仰”指仰卧和起身,“卷舒”指展开和合拢书卷,形象展现先生整日与书相伴,沉浸在经典之中,随意自如地阅读,体现其对古代经典的热爱与钻研。
nbsp3.nbsp有若吕梁之夫,nbsp仰渊而企水;nbsp曦颜之徒,nbsp望岩而慕回。
nbspnbsp解析:运用比喻和用典手法。“吕梁之夫”的典故,相传吕梁有一位善于游泳的人,面对深渊渴望入水,这里比喻耽道先生对知识如吕梁之夫对水般充满渴望。“曦颜之徒”指仰慕颜回的人,“望岩而慕回”说的是望见山岩就追慕颜回的品德(颜回曾在陋巷中安贫乐道),借此表明先生对高尚品德和学问的向往如同仰慕颜回之人对颜回的追慕,突出先生对知识与品德追求的热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4.nbsp忽情想于古今,nbsp瞻形神于耳目。
nbspnbsp解析:“忽情想于古今”描绘先生读书时思绪在古今之间快速穿梭,不受时空限制,通过阅读与古人对话,体会不同时代的思想情感,展现读书对其思维的拓展。“瞻形神于耳目”指先生借助耳目感知书中所呈现事物的外在形态与内在精神,表明他读书不仅停留在文字表面,更深入领会其中蕴含的精神实质,体现其读书的深度与思考的深度。
nbsp5.nbsp钦大圣之弘慈,nbsp悦至道之弥穆。
nbspnbsp解析:“钦”是钦佩、敬重,“大圣”指道德、智慧极高的圣人,“弘慈”即宏大的慈悲情怀为喜爱,“至道”指高深的道理,“弥穆”形容宁静祥和。此句表明先生对大圣之人的宏大慈悲心怀钦佩,对高深宁静的道理心生喜爱,进一步强调先生通过读书对高尚道德与深刻思想的追求,反映其精神境界的提升。
nbsp6.nbsp每至若季春之始,nbsp肇发蛰之期。
nbspnbsp解析:点明时间为季春之初,即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开始的时候,也是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的时期表示开始,“发蛰”指冬眠的动物苏醒,此句为下文描述先生在这个时节读书的情景做铺垫,以季节的转换暗示生命的复苏与活力,也为先生的读书活动营造自然、充满生机的背景。
nbsp7.nbsp含冰涤冻,nbsp融雪涣澌。
nbspnbsp解析:描绘季春时节的景象,冰雪开始消融,流水解冻。“含冰涤冻”写冰逐渐融化,“融雪涣澌”说雪融化后形成流水,展现出冬季过后,春天万物复苏,冰雪消融的动态过程,营造出一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氛围,为先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读书增添了明快的色彩。
nbsp8.nbsp其气温,nbsp其光熙。
nbspnbsp解析:进一步描述季春的气候与光线特点。“气温”表明天气逐渐变得温和,不再寒冷;“光熙”指阳光明媚,温暖而明亮。通过对气候和光线的描写,渲染出舒适宜人的环境,为先生读书创造了一个愉悦的氛围,暗示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先生静下心来享受读书的乐趣。
nbsp9.nbsp和风起,nbsp甘露曦。
nbspnbsp解析:继续描绘春天的景象,“和风”即温和的风,轻轻吹拂,给人舒适之感;“甘露曦”中“甘露”指甜美的露水,“曦”表示蒸发,说明在温暖的阳光下,露水逐渐蒸发,描绘出一幅春日风和日丽的美好画面,烘托出先生读书时悠然自得的心境。
nbsp10.nbsp正颜色,nbsp审威仪。
nbspnbsp解析: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下,先生“正颜色”,即端正自己的神色,使其庄重严肃;“审威仪”指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注重仪表仪态。表明先生在读书前通过调整自身状态,以一种恭敬、专注的态度进入读书情境,体现他对读书的敬重与认真。
nbsp11.nbsp迈仁里,nbsp游圣域。
nbspnbsp解析:“迈”有行走之意,“仁里”指有仁厚之风的地方,常指邻里之间关系和睦、道德高尚之处;“游”即遨游,“圣域”代表圣人的思想境界。此句形象地说明先生通过读书,仿佛行走在充满仁厚之风的地方,遨游于圣人的思想境界之中,表达读书使先生的品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得到提升,进入到高尚的道德与思想领域。
nbsp12.nbsp逍遥无事,nbsp幸为暇日。
nbspnbsp解析:描绘先生此时的状态,“逍遥无事”表明他心境闲适,没有世俗事务的烦扰;“幸为暇日”表示庆幸拥有这样闲暇的时光。体现先生在繁忙生活中获得闲暇用于读书的幸运与满足,强调这种闲适时光对他读书的珍贵,也从侧面反映他对读书的珍视。
nbsp13.nbsp乃乘闲而靖思,nbsp玩坟籍以游目。
nbspnbsp解析:“乃”承接上文,表明在闲暇且心境闲适的情况下,先生“乘闲而靖思”,即趁着闲暇之时静心思考;“玩坟籍以游目”中,“玩”有赏玩、研读之意,“坟籍”依旧指古代典籍,“游目”表示纵目浏览,此句描述先生在闲暇时光里,静下心来研读古代典籍,尽情地在书籍的知识海洋中遨游,享受读书带来的乐趣与思考。
nbsp14.nbsp于是耽道先生,nbsp道环枢中,nbsp绩神内照。
nbspnbsp解析:再次强调耽道先生,“道环枢中”将“道”比作中心枢纽,围绕着先生,表明先生以“道”为核心,生活与思想都围绕对“道”的追求展开;“绩神内照”指先生精神专注内敛,深入思考,将精神凝聚于对“道”的领悟与探索,突出先生对“道”的执着追求和专注的精神状态。
nbsp15.nbsp耽嗜坟素,nbsp如味大牢。
nbspnbsp解析:“耽嗜”表示极度喜爱、沉迷,“坟素”同样指代古代典籍;“如味大牢”运用比喻,把先生对古代典籍的喜爱比作品尝“大牢”(古代祭祀时牛、羊、猪三牲具备谓之“大牢”,是非常美味的食物),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先生读书时如同享受美味佳肴一般陶醉其中,体现他对读书的热爱达到痴迷程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16.nbsp俯以察于地理,nbsp仰以观乎天文。
nbspnbsp解析:化用《易经》中“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表明先生通过读书,能够向下考察地理风貌,向上观测天文现象,体现读书使先生获得广泛的知识,涵盖天地自然等诸多方面,展现读书对其知识视野的拓展,使其能够了解宇宙万物的规律与奥秘。
nbsp17.nbsp观古今于须臾,nbsp抚四海于一瞬。
nbspnbsp解析:进一步强调读书带给先生的时空跨越感。“观古今于须臾”说明先生在短时间内就能遍览古今之事,仿佛时间在他阅读过程中浓缩,展现书籍蕴含的丰富历史知识,使先生能快速穿梭于古今之间;“抚四海于一瞬”表示瞬间就能统揽四海之景,体现书籍内容的广阔,如同为先生打开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让他在瞬间领略到各地的风貌,突出读书对先生认知范围的极大拓展。
nbsp18.nbsp道在迩而求诸远,nbsp事在易而求诸难。
nbspnbsp解析:此句描述先生读书时的思考方式与探索精神。“道在迩而求诸远”意思是有时候道理就在近处,先生却向远处去寻求,体现他不满足于表面、浅显的认知,而是深入探究,追求更深刻的理解;“事在易而求诸难”指事情本身可能比较容易,但先生会从困难的角度去思考,进一步挖掘其中的内涵与本质,反映先生读书时善于思考、精益求精的态度,力求全面、深入地掌握知识与道理。
nbsp19.nbsp验名实之相符,nbsp校同异之所存。
nbspnbsp解析:“验”是检验,“名实之相符”指验证
第263章 束皙《读书赋》[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