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诗词一万首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07章 萧衍《临高台》[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文心阁小说]https://m.wenxinge5.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临高台
    nbsp萧衍
    nbsp高台半行云,望望高不极。
    nbsp草树无参差,山河同一色。
    nbsp仿佛洛阳道,道远离别识。
    nbsp玉阶故情人,情来共相忆。
    nbsp……
    nbsp赏析:
    nbsp《临高台》是萧衍颇具特色的诗作,借登临高台所见之景,抒发深沉的思念之情,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nbsp一、开篇造势,凸显高台巍峨
    nbsp“高台半行云,望望高不极。”诗的开篇,诗人便以夸张之笔描绘高台之高耸。高台仿佛直插云霄,竟有一半隐没于行云之间,极目仰望,似乎看不到顶端。这种描写营造出一种雄伟壮阔的氛围,不仅为下文的观景与抒情搭建了宏大的舞台,也暗示着诗人内心的情感如这高台般深沉、高远。同时,从侧面反映出诗人视野的开阔,为引出下文所见之景做足铺垫。
    nbsp二、观景入情,营造苍茫意境
    nbsp“草树无参差,山河同一色。”诗人于高台上俯瞰,草树整齐划一,不见高低错落之态,山河在视野中也浑然一体,呈现出相同的色调。这两句描绘出一幅开阔、宏大且略带苍茫的画面,营造出静谧悠远的意境。表面写景,实则借景抒情。整齐划一的草树与浑然一色的山河,暗示着诗人内心因思念而产生的混沌之感,也传递出一种孤独、寂寞的情绪。这种看似平静的描写,实则蕴含着诗人内心深处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
    nbsp三、触景生情,勾起离别思绪
    nbsp“仿佛洛阳道,道远离别识。”眼前的道路,让诗人恍惚觉得仿佛是通往洛阳的大道。洛阳,或许承载着诗人诸多回忆,或许是与故情人分别之地。“仿佛”一词,增添了虚幻迷离之感,将现实与回忆交织。“道远”强调距离之遥,“离别识”则点明了对离别的深刻记忆,这份因距离而生的惆怅,使得思念之情愈发浓烈。此句由景及情,巧妙地将眼前之景与心中思念相勾连,自然流畅地引出尾联对故情人的深切怀念。
    nbsp四、虚实相生,深化相思之情
    nbsp“玉阶故情人,情来共相忆。”诗人驰骋想象,遥想在洛阳的故情人,此时或许正站在玉阶之上,与自己一样,因情动而陷入对彼此的深深思念之中。这两句诗,从自身思念延伸至对方,虚实相生。“玉阶”这一意象,既点明地点,又营造出一种高贵、清冷的氛围,衬托出故情人的美好与思念的纯净。通过想象对方也在思念自己,进一步深化了彼此间真挚深沉的相思之情,使诗歌的情感表达达到高潮,余韵悠长,让人回味无穷。
    nbsp五、艺术特色
    nbsp1.nbsp情景交融:诗歌将高台之景、山河之景与诗人的离别思念之情紧密融合,景中含情,情因景生,浑然一体,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情感的起伏变化。
    nbsp2.nbsp虚实结合:实写高台所见之景,虚写想象中洛阳故情人的情景,以虚衬实,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情感层次,使思念之情更加深沉动人。
    nbsp3.nbsp意象运用:“高台”“玉阶”等意象,不仅营造出宏大、清冷的氛围,还具有象征意义,强化了诗歌的情感表达,使诗歌更具韵味。
    nbsp《临高台》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对故情人的深切思念,是一首耐人寻味的佳作。
    nbsp……
    nbsp解析:
 &

第607章 萧衍《临高台》[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