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35集:素问义诊暖乡野,一片仁心赢民心[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文心阁小说]https://m.wenxinge5.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一会儿帮拄拐杖的老人找座位,一会儿给排队的人递凉水,嘴里还不停念叨:“大伙别挤,一个一个来,素问的大夫都有耐心,保证给每个人都瞧仔细。谁要是插队,可别怪我老李不客气!”有个小伙子想往前钻,被李大叔一眼瞅见,他手里的搪瓷缸子往石碾子上一磕,“哐当”一声,小伙子立马缩回了脚,乖乖排到队尾。
    nbsp正午的阳光最烈,晒得地面发烫,连风都带着热气。周景明的额头上全是汗,顺着脸颊往下流,滴在蓝布脉枕上,晕开一个个小湿痕。林砚砚端来一碗凉茶水,又递过帕子:“师父,您歇会儿吧,喝口水再诊。”周景明接过茶碗,仰头喝了大半,又用帕子擦了擦汗,刚想坐下,就见一个小伙子背着老父亲匆匆赶来。
    nbsp小伙子二十出头,穿着洗得发白的工装裤,背上的老人脸色苍白,嘴唇发紫,呼吸有些急促,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大夫,您快救救我爹!”小伙子把老人放在竹椅上,膝盖一弯就想下跪,周景明连忙扶住他:“快起来,先让我看看。”
    nbsp他伸手摸了摸老人的颈动脉,又翻开老人的眼皮看了看瞳孔,接着用听诊器听了听老人的肺部,眉头越皱越紧。“老爷子是不是最近总咳嗽,咳的时候还觉得胸口闷,有时候喘不上气?”他问小伙子。
    nbsp“是啊大夫!”小伙子点头如捣蒜,声音带着哭腔,“我爹这阵子总说胸口疼,昨天夜里咳得厉害,连饭都没吃。我们村的大夫说可能是肺上的毛病,让去城里医院做检查,可我家条件不好,我娘常年吃药,我打工的钱刚够生活费,实在没钱去医院……”
    nbsp周景明拍了拍小伙子的肩膀,语气沉稳:“你别着急,老爷子这是肺气虚,加上风寒犯肺,才会咳嗽气喘。我先给开些平喘止咳的药,里面有黄芪、党参补肺气,杏仁、苏子止咳平喘,先吃三天,等过几天我们医馆还会来复诊,到时候再根据情况调方子。”他一边写药方,一边又叮嘱,“这几天让老爷子别受凉,别吃辛辣的东西,多喝温水,要是喘得厉害,就让他半躺着,别平躺。”
    nbsp小伙子接过药方,眼眶通红,攥着纸的手都在抖:“大夫,谢谢您,您真是我们家的救命恩人。这药钱……我现在没那么多,能不能先欠着?”周景明摆了摆手:“义诊不要钱,你快拿着药方去抓药,别耽误了病情。”小伙子还想说什么,林砚砚已经把抓好的药包递了过来,用牛皮纸包得整整齐齐,上面还写着服药时间。
    nbsp傍晚时分,夕阳把晒谷场染成了暖黄色,金色的光洒在帆布棚上,连药罐上的小木牌都泛着光。问诊的队伍渐渐短了,最后一位来的是个小姑娘,约莫七八岁,扎着羊角辫,手里拿着一张皱巴巴的纸,上面用铅笔歪歪扭扭写着“妈妈头疼”。
    nbsp“大夫,我妈妈不能来,她要照顾弟弟,您能给她开点药吗?”小姑娘怯生生地站在诊桌前,声音又细又小。周景明连忙放下笔,蹲下来跟小姑娘平视,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更温和:“你妈妈头疼的时候,是不是会恶心,还怕光,想躲在黑屋子里?”
    nbsp小姑娘用力点头,眼睛亮了起来:“是啊是啊!大夫您怎么知道?我妈妈每次头疼,都要躺在被子里,我开灯她就说疼。”周景明心里有了数,是偏头痛,这种病在农村很常见,多是因为劳累、睡眠不足引起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他开好药方,又找了个干净的纸袋装起来,还特意放了张纸条,上面写着“饭后半小时吃,每天两次,每次一粒,忌熬夜、忌浓茶”。“你把这个带给妈妈,告诉她吃完这三副药,要是还疼,下次我们来义诊,让她过来,我再给她调方子。”周景明把药袋递给小姑娘,又摸了摸她的头,“路上慢点走,别跑。”小姑娘接过药袋,深深鞠了一躬,蹦蹦跳跳地跑了,羊角辫在身后一甩一甩的。
    nbsp当最后一个药罐收进医箱,晒谷场的人基本走光了,只剩下素问医馆的三个人,还有李大叔和几个村民没走。李大叔扛着竹扫帚,正帮着扫地上的药渣;两个年轻村民则在拆帆布棚,动作麻利得很。“周大夫,你们今天可真是辛苦了,从早上忙到现在,连口热饭都没吃上。”李大叔递过来一篮刚煮好的玉米,玉米须还沾着水汽,“这是自家种的黏玉米,甜得很,你们尝尝,垫垫肚子。”
    nbsp周景明推辞不过,接过一根,刚咬了一口,甜汁就顺着嘴角往下流。他抬头看向晒谷场,地上还留着些许药渣,石碾子旁的竹椅上,放着村民们留下的蔬菜、鸡蛋、花生,满满当当的,像是一座小山。“李书记,这可不行,我们义诊是免费的,不能收乡亲们的东西。”他说着就要起身去收拾,却被李大叔按住:“周大夫,您别跟我们客气。这些东西都是乡亲们自愿拿来的,您要是不收,他们心里不踏实。上次王奶奶的孙子感冒,在城里医院花了好几百都没好,您上次来义诊,开了两副药就好了,她一直记着您的好呢。”
    nbsp林砚砚坐在石碾子上,看着远处村民们离去的方向,有的还在回头挥手,嘴里喊着“下次还来”“谢谢大夫”。她忍不住跟苏晚说:“你看,张婶把咱们标药材的小木牌拔走了,刚才她跟我说,要插在自家院子里,记着咱们的好,以后邻居问起,她就说这是素问医馆的药材牌。”苏晚笑着点头,手里还攥着早上王奶奶留下的鸡蛋,鸡蛋已经凉了,却依旧沉甸甸的:“早上我还说要分着吃,现在觉得,这鸡蛋比什么都香。”
    nbsp周景明看着两个小姑娘的笑脸,又望向暮色里的村庄。炊烟袅袅升起,狗吠声、孩子的嬉闹声此起彼伏,混着田埂边的稻香,格外让人安心。他轻声说:“我年轻时在城里医院当大夫,总觉得要治大病、救人才算本事。后来退休回了老家,开了素问医馆,才明白老百姓要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医术,而是有人能帮他们瞧好头疼脑热的小毛病,能跟他们说句贴心话。咱们做大夫的,图的不就是这个吗?把药送到百姓身边,把心意传到他们心里,比什么都强。”
    nbsp夜风渐起,带着稻香的风再次掠过晒谷场,卷起地上的几片落叶,也卷起了村民们口中反复念叨的“素问好”。林砚砚把收起来的脉枕递给周景明,他接过,小心地叠好放进医箱。月光洒在医箱上,樟木的纹理在夜里显得格外清晰,像是在默默记录着这一天的温暖。
    nbsp这一天,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有诊脉、开方、叮嘱的琐碎日常。可就是这些琐碎,像一束束微光,照亮了乡野间的求医路;就是这些平凡的医者,用一颗仁心,把素问医馆的名字,深深烙进了地方百姓的心里。
    nbsp需要我继续补充内容吗?比如增加医者们返程路上的对话,展现他们对义诊的感悟;或是补充村民们回家后用药的片段,呼应“赢得民心”的主题,你可以直接告诉我方向。
    喜欢。

第735集:素问义诊暖乡野,一片仁心赢民心[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