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诸天金手指之打造快乐人生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86章 金星新居民[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文心阁小说]https://m.wenxinge5.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们可以建议王教授,在隔离带扩大绒蕨的种植面积,进一步提升工业废气的过滤能力。”
    nbsp李伟则加入了硫基工业园二期工程的技术团队,负责硫基复合材料的深加工设备调试。他每天都要穿着抗高温防护服,在车间内工作6小时——车间的温度控制在50℃(比地表低230℃),但长时间接触高温设备,仍会感到燥热。“这批设备是火星新工业谷生产的,第一次在金星的环境下运行,需要调整参数适应这里的重力和大气压力。”李伟一边调试设备,一边记录数据,“昨天已经成功生产出第一批硫基管道配件,强度比预期高10%,正好用于前哨站的供水管道扩建。”
    nbsp除了科研和工业岗位,还有300名移民负责“生态维护”。陈雪就是其中一员,她的工作是维护新三角洲的灌溉系统和植被。每天,她都会和团队一起检查滴灌管道是否有堵塞,清理田间的杂草(主要是适应力极强的“金星稗草”),还要给狗尾草和苜蓿喷洒“抗高温营养液”。“这些植物虽然经过改良,但金星的高温还是会影响它们的灌浆效率,营养液能帮助它们更好地积累养分。”陈雪蹲在田间,轻轻抚摸着狗尾草的穗子,“你看,这穗子比上周饱满多了,再过一个月,就能收获第一批种子,用于扩大种植面积。”
    nbsp前哨站的生活也逐渐有了“家”的气息。食堂每天会提供改良版的地球食物——比如耐高温培育的大米、番茄,还有从北极海捕捞的高温鳟鱼,经过烹饪后,几乎尝不出硫磺味;休闲区配备了全息投影设备,移民们可以和地球、火星的家人视频通话,分享在金星的生活;每周日下午,还会举办“金星交流会”,大家围坐在一起,讨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分享生态监测的新发现,甚至有人提议成立“金星兴趣小组”,比如摄影小组记录星球变化,种植小组尝试培育新的蔬菜品种。
    nbsp张薇就参加了摄影小组。她最喜欢在傍晚时分,到北极海沿岸拍摄“金星黄昏”——淡橙色的阳光透过平流层的反射云,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岸边的绒蕨和狗尾草被镀上一层金色,远处的工业园厂房亮着灯光,与天空的云霞交相辉映。“我每天都会拍一张照片,等到年底,就能做成‘金星四季的相册,寄给地球的家人,让他们看看我在这里建设的家园。”
    nbsp随着移民的到来,金星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是“资源消耗”——1000人的日常用水、用电、食物需求,比之前的100人科研团队增加了10倍。前哨站的供水系统一度出现压力不足的问题,秦思远团队立刻调整了北极海的海水淡化厂参数,将日处理量从10万吨提升至20万吨,同时在居住舱安装“水循环系统”,将生活用水净化后用于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nbsp用电方面,玛亚特山的地热电站满负荷运转,仍无法满足工业园二期和前哨站的需求。李扬团队紧急从火星调运了5台“太阳能聚光电站”,部署在新三角洲的边缘地带(避免遮挡植被),利用金星充足的太阳能(光照强度是地球的补充电力,缓解了能源压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另一个挑战是“生态干扰”。部分移民在工作中不小心将地球的微生物带入金星,导致新三角洲出现了“地球霉菌”——这种霉菌在金星的高温环境下虽无法大规模繁殖,但会影响狗尾草的叶片健康。生物团队立刻启动“生物清除预案”,在受影响区域喷洒“定向杀菌剂”(只杀灭地球霉菌,不伤害金星本土生物),同时加强移民携带物品的检疫,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nbsp“移民不是简单的‘人口迁移,而是‘生态系统的融合。”李扬在移民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要让人类的活动,成为金星生态的‘正向变量,而不是‘破坏因素。比如,移民带来的新想法、新技术,能帮助我们优化生态监测方法;而金星的特殊环境,也能让人类研发出更先进的抗极端环境技术——这是双向的成长。”
    nbsp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前哨站成立了“移民协调中心”,由赵宇担任主任,每天收集各岗位的问题反馈,协调生态、工业、医疗团队解决;同时建立了“移民建议箱”,鼓励大家提出改进意见。比如,有移民建议在工业园周边建设“生态教育基地”,让工业技术人员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避免工作中因操作不当破坏环境——这个建议很快被采纳,教育基地在两周后正式启用,成为移民们学习“钢绿共生”理念的重要场所。
    nbsp移民登陆金星后的一个月,前哨站迎来了第一次“阶段性评估”。数据显示:新三角洲的植被覆盖率提升至18%,耐硫绒蕨的净化效率达到预期,北极海的鱼类种群数量增长20%;硫基工业园二期工程完成30%,第一批深加工的硫基部件已用于前哨站扩建;移民的适应率达98%,仅2人因身体原因返回火星,其余人都能正常开展工作。
    nbsp“这是金星移民计划的第一个里程碑。”李扬站在前哨站的观景台上,看着下方忙碌的移民和生机勃勃的生态区,对身边的秦思远说,“接下来,我们要启动前哨站的二期扩建,将规模扩大到能容纳5000人,同时规划‘金星第一座移民城市——就建在北极海沿岸,既要保留工业的活力,又要守护生态的生机。”
    nbsp张薇也对未来充满期待。她和团队正在研究“绒蕨狗尾草”的混种模式,希望能进一步提升生态隔离带的净化能力和土壤改良效率;摄影小组计划拍摄一部“金星移民日记”的纪录片,记录下每个人建设家园的故事;甚至有移民开始讨论“金星第一代新生儿”的可能性——虽然金星的环境还需要长期优化,但大家都相信,总有一天,这里会成为像地球、火星一样,适合人类世代居住的星球。
    nbsp傍晚,张薇和陈雪、李伟一起坐在前哨站的屋顶,看着金星的“月亮”(其实是地球的卫星月球,从金星上看,呈现出淡淡的蓝色)。“你们说,十年后的金星会是什么样子?”陈雪问道,手中把玩着一颗从北极海捡来的贝壳(这里曾是远古海洋的遗迹)。
    nbsp“十年后,这里会有高楼大厦,有公园绿地,有学校和医院。”李伟笑着回答,“工业园会生产出太阳系最先进的星际设备,新三角洲会成为金星的‘粮仓,我们的孩子会在这里长大,知道金星曾经是‘炼狱,是我们用双手把它变成了家园。”
    nbsp张薇点头,目光望向远方的磁场发生器——那淡蓝色的光芒,像守护金星的星辰,也像人类探索星际的希望。“会的,一定会的。因为我们不是来‘占领这颗星球,而是来‘陪伴它成长——和它一起,成为太阳系里最特别的‘钢绿共生家园。”
    nbsp夜色渐深,前哨站的灯光逐渐亮起,与工业园的灯火、北极海的波光、同步轨道的磁场光芒交织在一起名移民的呼吸与金星的生态循环同步,他们的脚步与工业的轰鸣共振——这颗星球的移民时代,才刚刚拉开序幕,而属于人类与金星的“共生故事”,还有更长、更精彩的篇章,等待着被书写。
    喜欢。

第386章 金星新居民[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