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诗词一万首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01章 张载《七哀诗?其一》[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文心阁小说]https://m.wenxinge5.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七哀诗?其一
    nbsp张载
    nbsp北芒何垒垒,高陵有四五。
    nbsp借问谁家坟,皆云汉世主。
    nbsp恭文遥相望,原陵郁膴膴。
    nbsp季世丧乱起,贼盗如豺虎。
    nbsp毁壤过一抔,便房启幽户。
    nbsp珠柙离玉体,珍宝见剽虏。
    nbsp园寝化为墟,周墉无遗堵。
    nbsp蒙茏荆棘生,蹊径登童竖。
    nbsp狐兔窟其中,芜秽不复扫。
    nbsp颓陇并垦发,萌隶营农圃。
    nbsp昔为万乘君,今为丘中土。
    nbsp感彼雍门言,凄怆哀今古。
    nbsp……
    nbsp赏析:
    nbsp张载的这首《七哀诗·其一》以独特视角,借汉代帝王陵墓的兴衰,展现历史的沧桑巨变,抒发对世事无常的深沉感慨,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与独特的艺术魅力。
    nbsp一、思想内容
    nbsp1.nbsp描绘历史遗迹,引发兴衰之思
    nbspnbsp诗歌开篇聚焦北邙山,“北芒何垒垒,高陵有四五”,描绘出北邙山上汉代帝王陵墓一座连着一座的壮观景象。“借问谁家坟,皆云汉世主”,通过问答形式,明确这些陵墓的主人是汉代帝王,为读者勾勒出往昔汉朝的辉煌,使人们联想到曾经帝王的尊贵与威严。然而,这仅仅是个引子,为后文的巨变埋下伏笔,引发读者对历史兴衰的思考。
    nbsp2.nbsp展现世乱陵毁,批判社会现实
    nbspnbsp“季世丧乱起,贼盗如豺虎”,笔锋一转,点明了时代背景。末世的战乱使得社会动荡不安,盗贼如同豺虎般凶狠肆虐。紧接着描述陵墓的遭遇,“毁壤过一抔,便房启幽户。珠柙离玉体,珍宝见剽虏”,细致地刻画了盗贼对陵墓的破坏与掠夺,帝王的棺椁被打开,陪葬的珠玉珍宝被洗劫一空,曾经庄严神圣的陵墓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不仅是对帝王陵墓命运的描述,更是对当时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现实的深刻批判,揭示了乱世中人性的贪婪与丑恶。
    nbsp3.nbsp刻画荒凉景象,抒发历史感慨
    nbspnbsp诗的后半部分着力描绘了陵墓被毁后的凄凉荒芜。“园寝化为墟,周墉无遗堵。蒙茏荆棘生,蹊径登童竖。狐兔窟其中,芜秽不复扫。颓陇并垦发,萌隶营农圃”,陵园变为废墟,围墙荡然无存,荆棘丛生,连孩童都能随意攀爬,狐狸和野兔在其中筑巢,荒芜的土地被开垦为农田。曾经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帝王陵墓,如今变得如此破败不堪。这种巨大的反差,让诗人发出“昔为万乘君,今为丘中土”的感慨,深刻地表达了历史的无情和人生的无常。结尾“感彼雍门言,凄怆哀今古”,借雍门周以琴音引发孟尝君对历史兴衰的感慨这一典故,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古今历史变迁的哀伤之情。
    nbsp二、艺术特色
    nbsp1.nbsp对比手法的运用
    nbspnbsp诗中多处运用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首先是时间上的今昔对比,将汉代帝王生前的荣耀尊贵与死后陵墓的凄惨荒凉进行对比。昔日,他们是坐拥天下的万乘之君,而如今却只是深埋于地下的一抔黄土,这种强烈的反差深刻地揭示了历史的兴衰无常。其次,是陵墓前后状况的对比,从“恭文遥相望,原陵郁膴膴”所描绘的陵墓曾经的宏伟壮观,到“园寝化为墟,周墉无遗堵”所展现的如今的破败荒芜,通过鲜明的对比,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岁月的无情和战争的残酷。
    nbsp2.nbsp白描手法勾勒画面
    nbspnbsp诗人运用白描手法,以简洁质朴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如“蒙茏荆棘生,蹊径登童竖。狐兔窟其中,芜秽不复扫”,没有过多的修饰,却生动地描绘出陵墓被盗后杂草丛生、狐兔出没、无人问津的荒凉场景,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种衰败与凄凉。这种白描手法的运用,不仅使诗歌具有画面感,更能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nbsp3.nbsp借古讽今,寓意深刻
    nbspnbsp诗歌表面上是在写汉代帝王陵墓的遭遇,但实际上是借古讽今。张载生活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百姓生活困苦。通过描写汉代帝王陵墓在乱世中的命运,诗人影射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统治者的无力,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同时,诗中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也具有普遍的警示意义,让人们思考如何在历史的变迁中把握当下,珍惜和平稳定的生活。
    nbsp张载的《七哀诗·其一》以其深刻的思想、独特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感慨历史兴衰、反映社会现实的佳作,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nbsp……
    nbsp解析:
    nbsp1.nbsp北芒何垒垒,高陵有四五。
    nbspnbsp解析:开篇描绘北邙山的景象,“北芒”即北邙山,在东汉及魏晋时期,是帝王公卿们理想的葬地。“垒垒”形容陵墓众多、一个挨着一个的样子,“何”字加强了这种感叹语气,凸显北邙山陵墓之密集。“高陵有四五”具体指出这里有四五座高大的陵墓,点明诗歌所关注的对象是这些帝王陵墓,为全诗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且略带沉重的氛围,引发读者对陵墓主人及相关历史的遐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2.nbsp借问谁家坟,皆云汉世主。
    nbspnbsp解析:nbsp“借问”表明诗人通过向他人询问来进一步明确陵墓主人身份,这种问答形式使诗歌更具画面感和故事性。“皆云汉世主”,众人都回答说是汉代帝王的陵墓,直接点出这些陵墓的历史背景,将读者带入到汉代那段辉煌的历史中,同时也为后文写陵墓在后世的遭遇做铺垫,形成历史与现实的潜在对照。
    nbsp3.nbsp恭文遥相望,原陵郁膴膴。
    nbspnbsp解析:nbsp“恭”指汉恭陵,是汉安帝之父刘庆的陵墓;“文”指汉顺帝之父刘保的宪陵;“原陵”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陵墓。“遥相望”描绘出这些陵墓在空间上相互遥望的布局,暗示着汉代帝王们虽身处不同时代,但他们的陵墓共同见证着汉室的兴衰。“郁膴膴”形容原陵气势宏伟、郁郁葱葱的样子,展现出曾经帝王陵墓的威严与壮观,让读者感受到汉代的强盛以及帝王陵寝所象征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与后文陵墓的破败形成鲜明对比。
    nbsp4.nbsp季世丧乱起,贼盗如豺虎。
    nbspnbsp解析:nbsp“季世”即末世,点明时代背景,指汉朝末年。“丧乱起”描述了当时社会陷入动荡混乱的局面,战争、灾荒等接踵而至。“贼盗如豺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盗贼比作豺虎,形象地刻画出盗贼的凶狠、贪婪和肆无忌惮,正是在这样的乱世背景下,帝王陵墓也难以幸免,为下文写陵墓被盗掘破坏埋下伏笔,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秩序的崩溃和人民生活的悲惨。
    nbsp5.nbsp毁壤过一抔,便房启幽户。
    nbspnbsp解析:nbsp“毁壤过一抔”化用“一抔黄土”的典故,本指坟墓,这里表示陵墓被破坏的程度远超常理。“便房”是帝王陵墓中放置棺椁的地方,“启幽户”指盗贼打开了陵墓中深藏的墓室之门。此句具体描述了盗贼对陵墓的破坏行为,从外部的封土到内部的墓室,无一幸免,展现出盗贼的猖獗和陵墓所遭受的劫难,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巨变。
    nbsp6.nbsp珠柙离玉体,珍宝见剽虏。

第201章 张载《七哀诗?其一》[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