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何承天《达性论》[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文心阁小说]https://m.wenxinge5.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达性论
nbsp何承天
nbsp夫两仪既位,帝王参之,宇中莫尊焉。天以阴阳分,地以刚柔用,人以仁义立。人非天地不生,天地非人不灵,三才同体,相须而成者也。故能禀气清和、神明特达。情综古今,智周万物。妙思穷幽赜,制作侔造化。归仁与能,是为君长。
nbsp抚养黎元,助天宣德。日月淑清,四灵来格;祥风协律,玉烛扬晖。九谷刍豢,陆产水育;酸咸百品,备其膳羞。栋宇舟车,销金合土;丝纻玄黄,供其器服。文以礼度,娱以八音。庀物殖生,罔不备设。夫民用俭则易足,易足则力有余,力有余则志情泰,乐治之心于是生焉。事简则不扰,不扰则神明灵,神明灵则谋虑审,济治之务于是成焉。故天地以俭素训民,乾巛以易简示人,所以训示殷懃若此之笃也。安得与夫飞沈蠉蠕并为众生哉!
nbsp若夫众生者,取之有时用之有道。行火俟风暴,畋渔候豺獭,所以顺天时也。大夫不麛卵,庶人不数罟。行苇作歌,宵鱼垂化,所以爱人用也。庖厨不迩,五犯是翼。殷后改祝,孔钓不网,所以明仁道也。至于生必有死,形弊神散;犹春荣秋落,四时代换。奚有于更受形哉?诗云:“恺悌君子,求福不回。”言弘道之在已也。三后在天,言精灵之升遐也。若乃内怀嗜欲,外惮拳教。虑深方生,施而望报。在昔先师,未之或言。余固不敏,罔知请事焉矣。
nbsp……
nbsp赏析:
nbsp《达性论》为何承天所着,旨在探讨人与自然、人与万物的关系,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与责任,蕴含深刻的哲学思考与人文关怀。
nbsp一、核心观点与思想内涵
nbsp1.nbsp人在宇宙中的独特地位:开篇点明nbsp“夫两仪既位,帝王参之,宇中莫尊焉”,强调天地人三才中,人地位尊崇。人以仁义立身,非天地不能生存,而天地无人则无灵动。人禀气清和、神明特达,能情综古今、智周万物,在宇宙中扮演关键角色,此观点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独特价值。
nbsp2.nbsp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文中提到对万物nbsp“取之有时用之有道”,如nbsp“行火俟风暴,畋渔候豺獭”,体现顺应天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理念。同时,倡导nbsp“大夫不麛卵,庶人不数罟”nbsp等,强调对生命的尊重,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
nbsp3.nbsp道德与仁道的彰显:通过nbsp“庖厨不迩,五犯是翼。殷后改祝,孔钓不网”nbsp等典故,阐述明仁道的重要性。人不仅要满足自身需求,更要遵循道德准则,以仁道对待万物,反映了作者对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的重视。
nbsp4.nbsp对生死的豁达态度:“至于生必有死,形弊神散;犹春荣秋落,四时代换。奚有于更受形哉?”nbsp表达出对生死的自然看法,认为生死如四季更替般自然,否定灵魂转世等观念,体现出一种理性、豁达的生死观。
nbsp二、艺术特色
nbsp1.nbsp逻辑严谨:文章从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谈起,逐步论述人与自然关系、道德仁道以及生死观,环环相扣,层次分明。先强调人的独特性,为后续对人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做铺垫;接着阐述人与自然相处原则,引出仁道的重要性;最后以豁达生死观收束,逻辑连贯,论证有力。
nbsp2.nbsp用典丰富:多处运用典故,如nbsp“行苇作歌,宵鱼垂化”“殷后改祝,孔钓不网”nbsp等。这些典故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还使文章更具文化底蕴,体现作者深厚文学素养,让读者更易理解其倡导的仁道等思想。
nbsp3.nbsp语言质朴:语言简洁质朴,不追求华丽辞藻,却能清晰表达深刻思想。如nbsp“人非天地不生,天地非人不灵”,短短数语,精准概括天地人相互依存关系。质朴文风使文章通俗易懂,利于广泛传播其蕴含的哲学理念。
nbsp三、历史价值与影响
nbsp1.nbsp丰富哲学思想宝库:《达性论》所表达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生死的理性态度等思想,为中国古代哲学增添新内容,对后世生态哲学、生命哲学发展有一定启示作用。其强调人的道德责任和在宇宙中的积极作用,丰富儒家思想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论述。
nbsp2.nbsp社会伦理的引导:文中倡导的仁道、对生命尊重等观念,对社会伦理道德建设有积极引导意义。有助于营造关爱生命、遵循自然规律、注重道德修养的社会风气,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nbsp……
nbsp解析:
nbsp1.nbsp夫两仪既位,帝王参之,宇中莫尊焉
nbspnbsp解析:“两仪”指天地,开篇表明天地形成后,帝王参与其间,在宇宙之中,没有比这更尊贵的了。此句奠定了人在宇宙中具有崇高地位的基调,将天地人(以帝王为代表)并提,强调三才的重要性与尊贵性。
nbsp2.nbsp天以阴阳分,地以刚柔用,人以仁义立
nbspnbsp解析:阐述天凭借阴阳的区分运行变化,地依靠刚柔的特性发挥作用,而人则是依靠仁义在世间立足。通过对天地人特性的分别描述,突出人以仁义为立身之本,体现了人在本质属性上与天地的不同,也暗示了仁义对于人的重要意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3.nbsp人非天地不生,天地非人不灵,三才同体,相须而成者也
nbspnbsp解析:说明人离开了天地就无法生存,而天地若没有人则无法彰显其灵动的意义。强调天、地、人三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依存、不可或缺,共同构成了宇宙间完整的秩序,进一步阐释了三者紧密相连的关系。
nbsp4.nbsp故能禀气清和、神明特达
nbspnbsp解析:基于前面所讲天地人关系,所以人能够禀受清和之气,从而具有非凡的智慧和通达的灵性。此句解释了人因独特的禀气而具备不同于万物的特质,为后文论述人在万物中的特殊地位做铺垫。
nbsp5.nbsp情综古今,智周万物
nbspnbsp解析:形容人能够综合古今之情,其智慧可以周全地认识万物。展现了人的认知能力之强,能够跨越时间维度了解古今,又能在空间维度对世间万物有所认知,突出人在知识和智慧层面的卓越,进一步强化人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
nbsp6.nbsp妙思穷幽赜,制作侔造化
nbspnbsp解析:人凭借精妙的思考能够穷尽幽深玄奥的道理,人类的创造制作可以与大自然的化育之功相媲美。强调人不仅有深刻的思考能力,还具备强大的创造力,能创造出与自然造化相匹配的成果,再次凸显人在宇宙中的独特价值与能力。
nbsp7.nbsp归仁与能,是为君长
nbspnbsp解析:把仁与能归聚于一身的人,就成为众人的君长。表明人因具备仁义和才能,从而在社会群体中担当领导角色,从人的个体特质延伸到在社会中的地位,体现了仁义与能力在人类社会秩序构建中的重要性。
nbsp8.nbsp抚养黎元,助天宣德
nbspnbsp解析:君长的职责是抚养百姓,协助上天宣扬德行。此句明确了君长的责任,既要关爱百姓,又要遵循上天意志,宣扬道德,体现了一种基于天人关系的社会治理理念,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与社会治理联系起来。
nbsp9.nbsp日月淑清,四灵来格;祥风协律,玉烛扬晖
nbspnbsp解析:描绘了一幅理想的和谐景象,日月清明,四方之灵来归附;祥瑞之风与音律相协调,四季气候和顺,光辉照耀。此句通过对美好自然景象的描述,暗示当君长履行好抚养黎元、助天宣德的职责时,会带来天地祥和、万物和谐的结果,体现了天人之间的感应与互动。
nbsp10.nbsp九谷刍豢,陆产水育;酸咸百品,备其膳羞
nbspnbsp解析:指出各种谷物、家畜,无论是陆地上生产的还是水中养殖的,经过加工后,各种酸甜苦辣咸的美味食品,都被准备作为膳食。说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通过对食物来源和种类的列举,展现了人类在满足自身生存需求过程中对自然万物的合理运用。
nbsp11.nbsp栋宇舟车,销金合土;丝纻玄黄,供其器服
nbspnbsp解析:讲述人类用金属和泥土制造房屋、舟车,用丝麻等材料制作各种颜色的器具和衣服。体现了人类凭借智慧和创造力,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生活,制造出满足自身居住、出行、使用和穿着等需求的各种物品,反映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
nbsp12.nbsp文以礼度,娱以八音
nbspnbsp解析:人们用礼仪制度来规范行为,以各种乐器演奏的音乐来娱乐。表明人类在物质生活之外,还有精神文化追求,礼仪和音乐成为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nbsp13.nbsp庀物殖生,罔不备设
nbspnbsp解析:人类对万物进行治理并使其繁衍生长,没有什么不加以安排设置的。强调人类在自然万物面前具有主动管理和规划的能力,致力于使万物有序发展,满足人类生活的各种需求,进一步体现人类在自然与社会中的主导地位。
nbsp14.nbsp夫民用俭则易足,易足则力有余
nbspnbsp解析:民众如果生活节俭,那么需求就容易得到满足,需求容易满足,民众就会有余力。此句阐述了节俭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从生活态度层面探讨人类社会的发展,强调节俭这一品德对民众自身发展的积极意义。
nbsp15.nbsp力有余则志情泰,乐治之心于是生焉
nbspnbsp解析:民众有余力,那么情志就会安泰,乐于参与社会治理的心就会产生。说明当民众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且有余力时,会在精神层面产生积极变化,愿意为社会治理贡献力量,体现物质生活与精神状态以及社会治理之间的关联。
nbsp16.nbsp事简则不扰,不扰则神明灵
nbspnbsp解析:事情简单就不会扰乱民众,民众不被扰乱,其精神就会灵敏。强调简单的社会事务管理方式对民众精神状态的积极影响,从社会治理角度出发,倡导一种简洁不扰民的治理理念。
nbsp17.nbsp神明灵则谋虑审,济治之务于是成焉
nbspnbsp解析:民众精神灵敏,谋划思虑就会审慎,社会治理的事务就能成功。进一步阐述民众精神状态良好对社会治理成功的重要性,形成一个从治理方式到民众状态再到治理结果的逻辑链条,体现作者对社会治理的思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18.nbsp故天地以俭素训民,乾巛以易简示人,所以训示殷懃若此之笃也
nbspnbsp解析:所以天地以节俭朴素来训诫民众,乾坤以简易的道理来启示人们,天地乾坤就是如此殷切诚恳地训导世人。总结前文关于节俭和简易对人类社会的积极影响,将这种理念上升到天地乾坤的高度,强调其权威性和重要性,表明这些理念源于天地之道。
nbsp19.nbsp安得与夫飞沈蠉蠕并为众生哉!
nbspnbsp解析:人怎么能与那些在空中飞的、水中游的、昆虫之类的生物一同被视为普通众生呢!此句通过反问,再次强调人的独特性,将人与其他生物进行区分,突出人在宇宙万物中的特殊地位,呼应开篇对人尊贵地位的论述。
nbsp20.nbsp若夫众生者,取之有时用之有道
nbspnbsp解析:至于世间万物,人类获取它们要按照一定的时节,使用它们要有恰当的方法。此句引出关于人类对待其他生物应遵循的原则,强调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要遵循自然规律,体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nbsp21.nbsp行火俟风暴,畋渔候豺獭,所以顺天时也
nbspnbsp解析:放火烧荒要等待大风季节,打猎捕鱼要依照豺獭捕食的时令,这是为了顺应天时。通过具体事例说明人类获取自然资源时顺应天时的做法,展现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和遵循,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nbsp22.nbsp大夫不麛卵,庶人不数罟
nbspnbsp解析:大夫不猎取幼兽、不掏取鸟卵,百姓不使用细密的渔网捕鱼。表明不同阶层的人在对待生物时都应遵循一定的规范,避免过度捕杀,以保护生物资源,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态平衡的维护。
nbsp23.nbsp行苇作歌,宵鱼垂化,所以爱人用也
nbspnbsp解析:《行苇》作诗,倡导对人要像爱护芦苇一样;春秋时宓子贱治理单父,能使夜里捕鱼的人都受到感化而放回小鱼,这些都是为了合理利用资源、关爱生命。运用典故强调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要秉持仁爱
第342章 何承天《达性论》[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