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诗词一万首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02章 沈约《八咏诗?被褐守山东》[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文心阁小说]https://m.wenxinge5.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八咏诗?被褐守山东
    nbsp沈约
    nbsp被褐守山东,山东万岭郁青葱。
    nbsp两溪共一泻,水洁望如空。
    nbsp岸侧青莎被,岩间丹桂丛。
    nbsp上瞻既隐轸,下睇亦溟蒙。
    nbsp远林响咆兽,近树聒鸣虫。
    nbsp路出若溪右,涧吐金华东。
    nbsp万仞倒危石,百丈注悬潨。
    nbsp掣曳写流电,奔飞似白虹。
    nbsp洞井含清气,漏穴吐飞风。
    nbsp玉窦膏滴沥,石乳室空笼。
    nbsp峭崿途弥险,崖岨步才通。
    nbsp余舍平生之所爱,欻暮年而此逢。
    nbsp欲一去而不还,怅邹衣之未褫。
    nbsp揖林壑之清旷,事氓俗之纷诡。
    nbsp幸帝德之方升,值天纲之未毁。
    nbsp既除旧而布新,故化民而俗徙。
    nbsp播赵俗以南徂,扇齐风以东靡。
    nbsp乳雉方可驯,流蝗庶能弭。
    nbsp清心矫世浊,俭政革民侈。
    nbsp秩满归白云,淹留事芝髓。
    nbsp……
    nbsp赏析:
    nbsp《八咏诗·被褐守山东》为沈约所作,描绘了山东地区的自然风光与诗人在此为官的复杂心境及施政理想。
    nbsp一、主题思想
    nbsp1.nbsp对自然景观的赞美:诗歌开篇描绘山东壮丽的自然风光,“山东万岭郁青葱”展现山岭的郁郁苍苍,生机盎然。“两溪共一泻,水洁望如空”写溪水清澈,如天空般澄澈,“岸侧青莎被,岩间丹桂丛”刻画溪边莎草、岩间丹桂,营造清幽氛围。通过这些描写,表达诗人对山东自然美景的赞美与热爱。
    nbsp2.nbsp为官的矛盾心态:“余舍平生之所爱,欻暮年而此逢。欲一去而不还,怅邹衣之未褫”,诗人表明舍弃平生所爱来到此地为官,暮年才得见这般美景,想留下却因官职在身不能如愿,体现出对自然的向往与为官职责的矛盾纠结。“揖林壑之清旷,事氓俗之纷诡”进一步强化这种矛盾,一边是向往林壑的清幽旷远,一边是要应对世俗的繁杂诡谲。
    nbsp3.nbsp施政理想与期待:“幸帝德之方升,值天纲之未毁。既除旧而布新,故化民而俗徙”,诗人庆幸处于帝德上升、纲纪未毁的时代,希望推行新政,改变民俗。“播赵俗以南徂,扇齐风以东靡。乳雉方可驯,流蝗庶能弭”,以“乳雉驯”“流蝗弭”等典故,表达让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稳定的期望。“清心矫世浊,俭政革民侈”表明以清廉之心矫正世俗污浊、以俭朴之政革除百姓奢侈之风的施政理念。最后“秩满归白云,淹留事芝髓”,又表达任期满后回归自然、修身养性的愿望。
    nbsp二、艺术特色
    nbsp1.nbsp生动的景物描写:诗人善用细腻笔触描绘自然景观,“掣曳写流电,奔飞似白虹”将瀑布比作流动的闪电、飞舞的白虹,生动展现其奔腾气势;“洞井含清气,漏穴吐飞风。玉窦膏滴沥,石乳室空笼”通过描写山洞、石穴、玉窦、石乳,营造神秘氛围,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山东山水的壮美与神奇。
    nbsp2.nbsp用典自然巧妙:诗中多处用典,如“乳雉驯”出自《后汉书·鲁恭传》,“流蝗弭”可能化用相关典故,以古喻今,自然贴切地表达施政理想,丰富诗歌内涵,增强表现力与文化底蕴,使诗歌表意更含蓄深刻。
    nbsp3.nbsp情感真挚且层次丰富:从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到为官矛盾心态的流露,再到施政理想的表达,最后回归自然的渴望,情感层层递进,真实反映诗人复杂心境。这种真挚丰富的情感,易引发读者共鸣。
    nbsp4.nbsp结构清晰合理:诗歌先描绘山东自然景观,接着阐述自身矛盾心态,再表明施政理想,最后说明任满后的打算,脉络清晰,结构严谨,各部分紧密关联,共同构成完整的诗歌内容。
    nbsp……
    nbsp解析:
    nbsp1.nbsp被褐守山东,山东万岭郁青葱
    nbspnbsp解析:nbsp“被褐”描绘诗人身着粗布衣服,暗示其不以华服彰显身份,或许意在传达一种淡泊质朴的处世态度。nbsp“守山东”表明诗人身处山东任职,肩负一定职责。紧接着,“山东万岭郁青葱”生动展现出山东地区山峦连绵,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景象。此句通过视觉描写,以“郁青葱”三字,将群山的生机与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为全诗描绘出一幅壮阔而充满生机的背景画面,奠定了对山东自然风光赞美的基调。
    nbsp2.nbsp两溪共一泻,水洁望如空
    nbspnbsp解析:前句描绘两条溪流汇聚,一同倾泻而下的动态场景,“共一泻”体现出水流的磅礴气势,赋予画面以动感与活力。后句着重刻画溪水的清澈,“水洁望如空”,诗人以天空的澄澈来比喻溪水的洁净,强调溪水纯净透明,几乎让人感觉不到水的存在,仿佛是虚空一般,这种以景喻景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凸显了水的清冽之美,进一步丰富了山东山水画卷的美妙之处。
    nbsp3.nbsp岸侧青莎被,岩间丹桂丛
    nbspnbsp解析:nbsp“岸侧青莎被”描绘溪边一侧,青嫩的莎草像被子一样覆盖着地面,“被”字用得巧妙,赋予莎草一种蔓延、铺展的动态感,展现出植物生长的繁茂状态。nbsp“岩间丹桂丛”则描写在山岩之间,一丛丛丹桂生长其中。丹桂不仅点明植物种类,其本身在文化意象中常象征美好与高洁。此两句从溪边到山岩,通过描写不同位置的植物,营造出清幽、美好的氛围,为山水之景增添了细腻与雅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4.nbsp上瞻既隐轸,下睇亦溟蒙
    nbspnbsp解析:nbsp“上瞻既隐轸”,“瞻”为向上看,“隐轸”形容山峦重叠、连绵不断的样子,诗人向上仰望,看到的是重重叠叠、连绵无尽的山峦,给人一种宏大、壮阔之感,体现出空间的纵深与山峦的雄伟。nbsp“下睇亦溟蒙”,“睇”为向下看,“溟蒙”描绘出下方景色雾气弥漫、模糊不清的状态,与上方清晰的山峦重叠形成对比,营造出一种朦胧美,同时从上下两个视角丰富了画面层次,增添了景色的神秘感。
    nbsp5.nbsp远林响咆兽,近树聒鸣虫
    nbspnbsp解析:nbsp“远林响咆兽”从听觉角度出发,远处的树林中传来猛兽咆哮的声音,“响”字强调声音的响亮,虽未直接描述猛兽,但通过声音让读者感受到森林的原始与神秘,暗示在这片广袤的山林中充满着生机与野性。nbsp“近树聒鸣虫”则描写近处树上,鸣虫发出嘈杂的叫声,“聒”突出声音的喧闹,与远处的兽吼声相互呼应,以远近不同的声音,共同构建出山林热闹而富有生气的氛围,从声音层面丰富了山林的环境描写。
    nbsp6.nbsp路出若溪右,涧吐金华东
    nbspnbsp解析:nbsp“路出若溪右”清晰地指出道路从若溪的右侧延伸出去,点明了山路与溪流的位置关系,为读者描绘出行走路线,同时也暗示这片区域山水相依的地理特点。nbsp“涧吐金华东”描绘山涧仿佛从金华山东侧喷涌而出,“吐”字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山涧以动态感和生命力,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山涧与金华山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山涧水流的充沛。此两句在介绍地理位置的同时,进一步勾勒出一幅山水交织、动静结合的画面。
    nbsp7.nbsp万仞倒危石,百丈注悬潨
    nbspnbsp解析:nbsp“万仞倒危石”,“万仞”极言山之高峻,形容极高的山峰上,有摇摇欲坠的危石,“倒”字增添了一种惊险、紧张的氛围,让人仿佛看到危石随时可能坠落,突出了山峰的险峻与山势的陡峭。nbsp“百丈注悬潨”,“百丈”表示瀑布高度,描绘出高达百丈的瀑布如注般从悬崖倾泻而下,“悬潨”指瀑布,形象地展现出瀑布奔腾而下的磅礴气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从山之险峻与瀑布之磅礴两个方面,进一步凸显出山东山水的壮美。
    nbsp8.nbsp掣曳写流电,奔飞似白虹
    nbspnbsp解析:nbsp“掣曳写流电”将瀑布比作快速移动的流电,“掣曳”形容瀑布如闪电般快速、有力地移动,形象地描绘出瀑布飞流直下时那种迅猛、灵动的动态感,强调速度之快。nbsp“奔飞似白虹”则把瀑布比喻成奔腾飞舞的白色长虹,“白虹”既体现瀑布的颜色,又展现其形状如长虹般蜿蜒、飘逸,生动地描绘出瀑布奔腾的气势与优美的形态,从速度与形态两方面,以生动的比喻手法,将瀑布的壮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nbsp9.nbsp洞井含清气,漏穴吐飞风
    nbspnbsp解析:nbsp“洞井含清气”描述山洞和井穴之中蕴含着清新的空气,“含”字使洞井仿佛有了容纳、蕴藏的主动性,让人感受到洞中空气的清新宜人,仿佛能身临其境般呼吸到那股清新。nbsp“漏穴吐飞风”,“漏穴”即小孔、缝隙,“吐飞风”形象地写出从这些小孔、缝隙中吹出迅猛的风,“吐”字赋予漏穴以动态感,仿佛风是从穴中吐出,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奇妙的氛围,从空气与风两个角度,展现出山洞、漏穴的独特之处。
    nbsp10.nbsp玉窦膏滴沥,石乳室空笼
    nbspnbsp解析:nbsp“玉窦膏滴沥”,“玉窦”指山洞中如玉石般的洞穴,“膏滴沥”描绘洞穴中有如膏状物的液体在不断滴下,“玉”字突出洞穴的珍贵、美丽,“滴沥”则通过声音和动态描写,增添画面的生动感,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神奇的氛围。nbsp“石乳室空笼”,描写石钟乳所在的石室,仿佛被一种空灵的气息所笼罩,“空笼”二字营造出一种清幽、神秘的空间感,让人对石室充满遐想,进一步展现出山洞内部景观的奇特与美妙。
    nbsp11.nbsp峭崿途弥险,崖岨步才通
    nbspnbsp解析:nbsp“峭崿途弥险”,“峭崿”指陡峭的山崖,表明道路在陡峭的山崖间延伸,而且越发险峻,“弥险”强调危险程度的加深,突出行路的艰难。nbsp“崖岨步才通”,“崖岨”同样指高峻险要之处,说明在这样险峻的地方,只有艰难地移步才能勉强通过,从路途的险峻和通行的艰难两个方面,描绘出在这片山区行走的不易,也从侧面反映出山东地区地形的复杂与独特。
    nbsp12.nbsp余舍平生之所爱,欻暮年而此逢
    nbspnbsp解析:nbsp“余舍平生之所爱”,诗人表明自己舍弃了一生所喜爱的事物,这里暗示可能为了来到山东任职,放弃了原本的生活或追求,为后文情感的抒发埋下伏笔。nbsp“欻暮年而此逢”,“欻”表示忽然,诗人感慨在暮年之际,忽然与山东这样的美景相逢,这种暮年与美景的相遇,在时间与情境上形成一种反差,引发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既有对美景的惊喜,也有对人生境遇变化的感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13.nbsp欲一去而不还,怅邹衣之未褫
 

第502章 沈约《八咏诗?被褐守山东》[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