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诸天金手指之打造快乐人生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86章 金星新居民[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文心阁小说]https://m.wenxinge5.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火星龙兴市太空港,‘金星开拓者号运输舰的舷梯缓缓放下。生态工程师张薇背着特制的抗高温背包,最后看了一眼身后的红色土地——这片她生活了五年的火星,曾是人类星际移民的起点,而今天,她要成为金星的首批移民,去见证另一颗星球的新生。”
    nbsp这是金星移民计划启动的第一天,也是人类首次向改造中的金星大规模输送居民。根据桃园集团的规划,首批移民共1000人,从地球和火星的志愿者中筛选而出,涵盖科研、工业、生态、医疗等12个领域,平均年龄32岁,每个人都经过了为期三个月的“金星环境适应训练”——从模拟280℃高温环境作业,到学习硫基材料的安全使用,再到掌握极端天气下的紧急避险技能,所有准备,都为了在这颗仍带着“改造痕迹”的星球上,稳稳扎根。
    nbsp“金星开拓者号”是桃园集团专为跨星球移民设计的中型运输舰,舰长120米,搭载了星战超光速引擎和红警生态循环系统,能为1000名乘客提供30天的生活保障。张薇走进自己的舱室,20平米的空间虽小,却五脏俱全——抗高温的合金床、能循环净化空气的呼吸模块、实时显示金星环境数据的全息屏幕,还有一个小小的“私人种植槽”,里面种着她从火星带来的改良版薄荷,绿油油的叶片在灯光下泛着生机。
    nbsp“各位乘客,欢迎搭乘‘金星开拓者号,本次航程预计3天,目的地——金星前哨站。”舰桥广播里传来舰长沉稳的声音,“目前金星地表平均温度278℃,大气氧浓度12.5%,磁场屏障稳定,前哨站已做好接收准备。接下来的3天,我们将每天进行2小时的‘金星环境模拟适应,请大家按时前往训练舱。”
    nbsp张薇换好抗高温训练服,来到训练舱时,里面已挤满了移民。训练舱的温度被调至280℃,空气中混入了微量的金星大气成分,模拟真实的金星环境。她看到工业工程师李伟正对着一台硫基材料组装模型调试参数,生态维护员陈雪则在练习操作灌溉机器人的控制面板,每个人都在抓紧最后的时间,熟悉未来的工作工具。
    nbsp“张工,你负责的新三角洲植被监测区,前几天又发现了新的蕨类品种!”陈雪凑过来,手里拿着平板展示着探测器传回的照片,“王教授说,等我们到了,要重点研究这些蕨类对二氧化硫的吸收效率,说不定能优化隔离带的植物配置。”
    nbsp张薇点头,目光落在平板上的蕨类照片——淡绿色的叶片边缘带着细微的绒毛,这是金星特有的“耐硫绒蕨”,也是她这次要重点研究的对象。“我带了改良版的植物生长灯,到时候可以在监测站搭建小型培育室,看看能不能加速它们的生长。”
    nbsp三天的航程很快结束。当“金星开拓者号”抵达金星同步轨道时,张薇透过舷窗,第一次看到了这颗星球的全貌——淡蓝色的北极海像一块宝石镶嵌在暗褐色地表,新三角洲的绿色植被带沿着海岸延伸,硫基工业园的银灰色厂房在火山口内闪烁着金属光泽,同步轨道的12座磁场发生器泛着淡蓝色的光晕,将整个星球包裹在安全的屏障中。
    nbsp“太美了……比训练时的模拟画面还要震撼。”张薇身边的李伟忍不住感叹,他曾参与过火星新工业谷的建设,却从未见过“钢绿共生”的星球图景——工业的钢铁与生态的绿色在此交融,既带着科技的力量,又充满生命的生机。
    nbsp“金星开拓者号”缓缓降落在前哨站的停机坪。停机坪采用硫基复合材料铺设,能耐受300℃高温,周边的防风屏障由贝斯卡钢打造,挡住了金星地表的强气流。当舱门打开时,一股带着淡淡硫磺味的热流扑面而来——这是金星特有的气息,虽不如地球清新,却让所有移民感到莫名的激动。
    nbsp“欢迎来到金星!”前哨站站长赵宇带着工作人员在停机坪迎接,他们穿着最新款的抗高温防护服,头盔上的面罩能实时显示大气参数和路线指引,“接下来的7天,大家将在隔离适应区度过,主要任务是适应金星的温度、大气和重力环境,同时熟悉前哨站的设施和工作区域。”
    nbsp隔离适应区位于前哨站的核心区域,由10个模块化居住舱和2个训练舱组成。每个居住舱配备独立的温控系统,能将温度稳定在25℃(与地球接近),空气经过多层过滤,去除了大部分硫磺味。张薇的居住舱在3号舱,窗外正对着新三角洲的植被带,每天清晨,她都能看到灌溉机器人在田间作业,淡绿色的狗尾草在风中晃动。
    nbsp适应训练比航程中的模拟更贴近实际。第一天,他们学习使用“便携式生态监测仪”——这款由红警科技改良的设备,能实时检测土壤pH值、植被水分和大气成分,张薇用它在隔离区外的试验田检测狗尾草的生长数据,发现实际土壤的硫含量比模拟数据略高,需要调整灌溉水的碱性浓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第二天,他们体验了金星的“重力适应”——金星的重力约为地球的虽与地球接近,但长时间行走仍会感到腿部乏力。训练师带着他们在专用的重力训练舱练习,逐渐适应这种轻微的失重感,避免后续工作中出现体力不支的情况。
    nbsp最关键的是“紧急避险训练”。金星偶尔会出现突发的“硫酸气流脉冲”,虽然有磁场屏障和生态隔离带阻挡,但仍需掌握应对方法。训练中,警报突然响起,模拟硫酸气流来袭,移民们需要在5分钟内穿戴好全套防护服,躲进就近的避难舱。张薇第一次尝试时用了6分钟,经过反复练习,最终将时间缩短到3分钟,达到了安全标准。
    nbsp适应期间,也出现了一些小插曲。5号舱的移民李工对硫基材料过敏,接触后皮肤出现红肿。前哨站的医疗团队立刻为他调整了居住环境,将所有硫基材料部件更换为钛合金材质,并为他安排了室内工作(原本他负责工业园的现场调试),改为远程监控设备参数。“金星的移民政策,就是要让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赵宇在医疗会议上强调,“我们不能让环境问题,挡住任何人建设家园的脚步。”
    nbsp7天的隔离适应结束后,1000名移民正式分配到各个工作岗位,金星的“人类活动网络”第一次真正成型。
    nbsp张薇和其他20名生态工程师被分配到“新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她的主要任务是监测耐硫绒蕨的生长情况,评估其对工业园废气的吸收效率。每天清晨,她都会驾驶小型“低空巡逻艇”(红警“运输机”改良,抗高温、低噪音),沿着生态隔离带巡查,用便携式监测仪采集蕨类叶片和周边空气样本。
    nbsp“今天的二氧化硫浓度比昨天低了绒蕨的叶片叶绿素活性提升了5%!”张薇将数据上传到生态数据库,脸上露出笑容。她发现,绒蕨的叶片绒毛能吸附空气中的硫颗粒,根部还能将土壤中的硫元素转化为无害的硫化物,比之前预期的净化效果更好。“我

第386章 金星新居民[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